三秦都市报-三秦网讯(李新怡)炎炎夏日,气温节节攀升,三伏酷暑,人体新陈代谢加快;另一方面,人体大量排汗,体内水分流失多,使血液黏度上升,容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今天,陕西省中医医院体检养生科专家为您讲一讲入伏酷暑,“三高”老年人需警惕心脑血管意外。
从6月开始,心脑血管疾病就进入了高发期,并且会一直持续到8月中旬。
既往的统计数字显示,气温每升高1℃,急诊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就会增加17.3%。最热的7~8月也是心脑血管疾病发作的高峰期。受夏季出汗多、血液黏稠度增高以及高温心烦等影响,夏季心脑血管病一旦发作,就多是心梗、脑卒中等急症,更需警惕。
为何患心脑血管疾病的人飙升?
首先,三伏酷暑,人体的新陈代谢会显著加快,身体为了散热,会使体表的血管扩张,更多的血液循环到体表,心脏等脏器的供血就会相对减少;
第二,高温天气,容易引起人体内循环紊乱,交感神经兴奋,心率加快,冠状动脉收缩,从而增加了心脏的负担;
第三,夏天出汗多,人体通过大量的出汗降低体表温度,正常人每天可排出约1000毫升或更多的汗液,使人觉得不那么炎热。虽然出汗能带走热量,对防暑有益,可是排汗非常容易脱水。人体的水分通过汗液大量蒸发,造成血液黏稠度增高,容易出现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引发心肌梗死;
第四,天气燥热,人的心情也容易烦躁,紧张,睡眠质量下降,食欲不振,由于体温调节机制退化,人体处在应激状态下容易刺激血管收缩,容易导致交感神经兴奋,使心脏的耗氧量增加,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就更大了。
怎样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一、要坚持按医嘱定时服药
有些患者认为,“天热了,血压正常了,就不用服降压药了”、“夏天胃口不开,吃得少,就可以停用降糖药、降脂药”。
正确的观念是:患者服用的一些降压药物,不光有降压作用,同时还具有保护血管内膜、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同样,调脂药物除了降低血脂,也有抗动脉粥样硬化和稳定斑块的作用。
因此,夏季不能随便停用降压、降糖、降脂药物。心脏病患者外出旅行时,须随身携带硝酸甘油、亚硝酸异戊酯、速效救心丸等抗心绞痛的药物。
二、要保持稳定情绪和心态
患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的老年人不可乱发脾气,始终要保持稳定的情绪和心态,夏天天热心烦,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是容易发火的季节。
切忌大悲大喜或因睡眠不足等而导致心情烦躁、焦虑,防止心火过旺而引起血压升高,情绪不稳等也是导致心脑血管缺血或血管堵塞甚至引起脑血管意外和心肌梗死的重要原因。
三、正确使用空调勿贪凉饮冷
空调使用正确的方法是将室内外温差控制在8℃以内,隔段时间还要开窗换气,以调节室内温度及湿度。
夜里空调温度太低室内外温差过大,会使全身毛孔闭合,体内热量难以散发,还会因脑部血管迅速收缩而引起脑供血不足,有高血压、心血管疾病史的人更容易发作“热中风”。
四、“三高”老年人要静养修身晨练慎行
早上6-11点是交感神经兴奋性比较高的时候,是心血管病发病的“魔鬼时间”,因此,老人的晨练也应该减少,或者取消,以免发生危险。
早上6点到9点各种有害物质在空气中聚集较多,正是污染的高峰期,人体经过一夜的睡眠,而人体新陈代谢加快,能量的消耗大,血液黏稠,血流速度减缓,易诱发血栓的形成。
五、坚持午休忌餐后即睡
午休是人体一天的加油站,在夏天高温季节对健康尤为重要。但刚吃饱就午睡三伏天高温,很多人晚上睡不好,午睡半个小时左右很有好处。但忌餐后即睡。
因为高温导致皮下毛细血管扩张,加上饱餐后血液涌向消化器官和大脑争血,此时入睡便有诱发脑梗死的危险,可以在午餐后半小时再午睡。有资料显示,不午睡的冠心病病人死亡率比午睡的冠心病病人要高30%,这就说明午睡可以降低心脏意外事件的发生率。
六、清热解暑提神醒脑
夏天的胃口不好,人们不想吃东西。可多食苦菜、苦瓜等苦味食品以解热祛暑、消除疲劳,多饮绿茶、苦丁茶等苦味饮料以醒脑提神、补充津液,给“心”消消暑。三伏天消耗过大,补充不足,就会带来健康的隐患,因此,在三伏天建议饮食清淡且有营养、容易消化的食物。
应适当多吃鸡、鸭、瘦肉、鱼类、蛋类等营养食品,多吃清热利湿的食物。稀饭、青菜和瘦肉汤等,尽量避免吃大荤大油的食物。
温馨提示
如果出现下述三种表现,特别是“三高”中老年人,就应提高警惕:
一是入伏后总是渐进性加剧头疼,无感冒、无头部外伤史,很可能是头部血脉不通;
二是入伏后总是胸痛,无胸痛史却在入伏后不断有胸疼,胸闷气短,呼吸急促的情况,一定要小心心肌梗塞和心绞痛等症状;
三是入伏后四肢水肿、酸痛。很有可能是以为内血管堵塞导致的深静脉血栓堵塞血管。就要去医院做相应检查,尽早明确诊断。
病情严重者,时间就是生命,早一分钟抢救,就多一分生的希望,一旦心脑血管病症状发作,在救护车赶到前要及时科学施救,尤其要第一时间拨打120,尽快将患者护送至医院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