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都市报-三秦网讯(胡瑾 记者 杨代利)古树名木作为中华文明独特见证者之一,扎根于华夏大地,以挺拔身姿承载数千年历史记忆,每一道年轮都铭刻着中华民族的时代印记,堪称中华灿烂文化的“活化石”。在中国广袤版图中,陕西省现存古树名木数量超50万株,约占全国总数的十分之一,其中全国仅存的5株5000岁高龄古树,皆扎根于陕西沃土,有力彰显陕西深厚的生态文化底蕴。
创新模式 全力守护“绿色瑰宝”
中国太保产险陕西分公司立足本土,充分释放保险在生态保护领域的,坚定不移地履行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深度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持续深耕“绿色金融”战略。鉴于古树名木保护工作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公司设计专属保险方案,结合古树特点和风险状况,积极探索并建立古树名木保护市场化风险分担机制。保障范围一方面涵盖因自然灾害导致的古树受损风险,为古树救治和复壮提供资金支持,帮助古树尽快恢复生机;另一方面,还涵盖因古树受损导致的第三者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此外,针对保险事故发生后产生的仲裁或诉讼费用,保险也可按照合同约定进行赔偿,从各个维度最大程度古树生命,延续历史脉络。
多点布局 撑起千岁古树“保护伞”
在西安,公司为周至县楼观台2600多岁的“老子手植银杏”等7株千年古树提供风险保障,为西安地区古树保护筑牢生态屏障,更为陕西省古树保护工作提供可借鉴的成功范例。在渭南,为白水县仓颉庙超5000岁的“仓颉手植柏”古树名木责任保险,为“绿色活化石”提供专属风险保障。在商洛,为洛南县页山河乡同样5000岁高龄的“洛南古柏”提供全方位风险保障,让古树界的“大熊猫”焕发新魅力。在榆林,为靖边县小河镇毛主席1947年亲手栽种的“幸福树”,为黄河流域生态高质量发展增添独特的红色保障。
科技赋能 为古树保护增添“智慧翅膀”
中国太保产险陕西分公司持续加强产品创新,丰富保障范围,针对不同地区古树名木独特风险制定个性化保障方案。积极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科技手段,构建“保险+科技+服务”风险减量管理模式,为古树名木办理“身份证”,强化古树生长风险预警监测和全生命周期管理,在古树保护关键时刻及时高效发挥保险保障作用。
多措并举 共同构建古树“守护联盟”
中国太保产险陕西分公司深谙古树名木保护工作的系统性与复杂性,积极搭建合作桥梁,通过与文旅部门、科研机构、环保组织等多方联动合作,积极探索古树文化价值、生态价值以及经济价值,协助林木主管部门开展古树名木资源普查、建档工作,为古树名木保护提供专业的风险评估和保险建议,促进地方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大力开展古树名木保护公益宣教,增强公众对生态资源的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为陕西的生态文明建设贡献更多太保智慧与力量,在绿色发展新征程中续写壮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