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秦都市报-秦闻讯(记者 吕云涛)一会黑脸张飞,一会红脸关公,一会霸王脸、一会包公脸,繁弦急管的戏曲伴奏中,川剧变脸演员轻快地穿梭在孩子们中间,一次次地变脸,一个个戏曲人物的鲜活呈现,引得孩子们一阵阵的欢呼和围观。非遗与好奇的碰撞,童心和匠心的交融,5月27日,西安市碑林区振兴路小学 “非遗古韵映童心 缤纷‘六一'共传承”活动在欢声笑语中拉开帷幕。

非遗是各族人民世代相传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先辈们的智慧与情感,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活动现场,孩子们感受到了皮影戏的光影魅力、面塑的指尖艺术、香囊的精巧制作、绒花的细腻工艺、漆扇的绚丽绘制、竹蜻蜓的趣味玩法……七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化身 “文化使者”。他们用质朴而生动的语言,给孩子们介绍皮影、面塑、香囊、漆扇制作的历史文化和制作工艺,分享非遗传承背后不为人知的动人故事。那些历经岁月沉淀的技艺,在传承人们的讲述中,仿佛有了生命,带着孩子们穿越时空,触摸到了传统文化的温度。在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指导下,美丽的绒花在手中绽放,竹蜻蜓在手中放飞……非遗技艺不再遥不可及,而是真实化作孩子们手中的一件件作品。在皮影戏的展演中,孩子们蹲在屏幕前,专注地观看《三打白骨精》“简陋的舞台,竟然有如此精彩迷人。”一位三年级的同学说。从艺48年的皮影传承人王光明告诉记者,皮影是戏曲的鼻祖,是中华千年艺术的瑰宝。“想把这项技艺传承给孩子。”

振兴路小学校长秦春丽表示,每一项非遗技艺,都有着独特的魅力。剪纸艺人手中的剪刀,就能让一张普通的彩纸化作栩栩如生的花鸟鱼虫以及生动有趣的人物故事;传统刺绣的一针一线,就能勾勒出的是细腻的纹理与绚丽的色彩;还有那悠扬的戏曲唱腔、精妙的皮影表演、古朴的传统手工艺,这些都是祖先留下的宝贵财富。“此次活动让孩子们亲手触摸历史,亲身体验匠心,让传统文化不再只是书本上的文字、博物馆里的展品。”

据了解,碑林区振兴路小学一直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不断通过活动和课堂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文化自信。“我希望孩子们成为非遗的传承者和弘扬者,主动去了解非遗、热爱非遗,用好奇心和创造力,为古老的文化注入新的活力。”秦春丽期待地说。
【编辑:王熙玥】
【责编:荆学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