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都市报-三秦网讯(记者 郭子荻)2025年6月,高校毕业论文提交季临近尾声,但属于毕业生的“彩蛋环节”才刚刚开始。在社交媒体平台上,许多大学生晒出自己论文的致谢页,那些藏在严谨学术框架下的真挚表达,意外掀起一场关于“理性与浪漫”的讨论。
今年22岁的魏国伦,自幼生活在陕西,直至踏上山东这片土地,异乡的风土人情在他心湖激起层层涟漪。当困顿与迷茫在陌生环境中悄然滋长时,那位亦师亦长的引路人,总会成为他拨开迷雾时最先握住的温暖绳索。魏国伦在致谢中写道:“导师不仅在学术上给予了我悉心的指导,更在生活中给予了我无微不至的关怀。从论文选题的迷茫,到研究方向的确定,再到写作过程中的反复修改,导师始终耐心地倾听我的想法,为我答疑解惑。他严谨的治学态度、渊博的学识以及对学术的执着追求,深深感染了我,成为我不断前行的动力。在与导师的交流中,我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更学会了如何思考问题、如何面对困难。”真正的好老师应该是一面镜子,既照见学术的高度,也映出做人的温度。
图为魏国伦(左1男)和同学们合照
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2025届毕业生的论文致谢中,一段真挚而感人的文字引起了共鸣。学生任瑞麒深情回顾了其毕业论文指导老师田宇红副教授的悉心指导,字里行间流露的不仅是感激,更是对专业精神与师者风范的崇高敬意。
“田宇红老师对我们毕业论文的投入程度,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任瑞麒在致谢中写道。他特别提及了一个令人动容的细节:在论文修改的关键阶段,田老师经常工作至深夜。“晚上十一点,田老师的消息提示音依然会响起,那是她发回的、布满详细批注的论文稿。”这份持续到深夜的指导,并非偶然,而是田老师高度责任心的日常体现。
更让任瑞麒深受触动的是田老师对论文近乎苛刻的严谨态度。面对一篇近两万字的毕业论文初稿,田老师没有选择粗略浏览,而是进行了“逐字逐句”的审阅。“大到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工艺流程的合理性、理论推导的逻辑性,小到标点符号的使用、专业术语的规范表述,甚至一个用词是否精准,田老师都一一指出,细致修改。”任瑞麒回忆道。密密麻麻的批注不仅覆盖了文档的空白处,也深深烙印在这位化工学子的心中。
图为任瑞麒(左2)和同学们合照
安康学院小学教育专业高嘉辉的致谢聚焦教育实践的真实温度。高嘉辉将最真挚的笔墨留给了教育实习期间的特殊经历。当提及S小学老师时,这位准教师用诗意的语言写道:“三尺讲台丈量着秦巴山区的晨昏星月,半截粉笔书写着教育传承的薪火诗篇。你们用脚步丈量山村的晨昏,让我读懂教育是心火相传的永恒接力。”
西安理工大学法律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陈敏表示:“在我看来,致谢‘新花样’是学生‘挑灯夜窗昏烛下、临别寄语情思扬’的真实写照,反映了当代学生更愿意将自己的真情实感跃然纸上的心理诉求。过去,毕业论文致谢更像是‘学术规范’的延伸,——感谢导师、感谢家人、感谢学校,语句简练、措辞恰当,规范得体即可。如今,越来越多的学生愿意在论文致谢中写进自己的故事、情绪,哪怕带点小浪漫、小感伤、小思念、小幽默,也都是真实的记录和青春的印记。这种致谢,更强调‘得心’——得于内心、出于真情,是当代大学生对成长的一种回顾与尊重。”
图为陈敏(中间)和学生毕业合照
陈敏说:“这种变化背后,反映的是当代大学生对‘自我表达’的更强意识。他们不再满足于被动接受和礼貌回应,而是开始主动书写自己与世界之间的情感链接。致谢成了学术理性与成长感性交融的地方,是一次庄重的自我凝视,也是一次深情的回望。”
西北政法大学唐毕城的致谢采用骈散结合的文体,“求学之路道阻且长,始于金州,几经辗转。乙亥年秋,自秦巴之南北上数百余里,求索于长安,以弱冠之龄入政法大学,意气方遒。尔来春秋又八,年齿已趋而立。毕业已至,拔橞当即,感尘封之事近在咫尺,年华须臾,仍觉入学之日恍若隔日,旬月之后,乙亥学子,散作漫天星火于九州大地。”在文化自信建设的宏观背景下,这种文体选择具有特殊象征意义,打破了学位论文程式化致谢的窠臼,以文脉接续的方式完成了个体记忆与文化传统的双重确认。
图为唐毕城论文致谢截图
各高校论文格式规范中,致谢页始终保留弹性空间。兰州大学;青年研究员赵序茅在博士致谢中坦言“我从来不曾优秀过”,回顾口吃、多次升学失败的经历,最终成为科普作家,展现逆境中的坚韧;有学生致谢校园猫咪、小说、牛肉火锅甚至晚霞,如网友@青杳写道:“感谢宿舍区的每一只小猫咪,治愈我很多不开心”;厦门大学嘉庚学院毕业生致谢校园公共自行车“小绿”,称骑车穿越校园的距离“是一首《那些年》的6分11秒”,并感谢“夏季的萤火虫”和“未完成的愿望”。当“00后”学生群体更注重精神共鸣,教师角色正从知识传授者向成长合伙人转型。
陈敏告诉记者:“过去我们总说,教学相长,但学生给我们的‘教益’也常常在这些瞬间才真正显现出来。学生们用这样的致谢告诉我们那些被量化指标所遮蔽的育人本质,这些‘得心’的致谢,是学生对这段青春与成长旅程最诚挚的回应,也是教师对育人事业与无悔付出最温柔的回报。”
随着“致谢体”在社交平台引发年轻人集体共鸣,关于理想师生关系的讨论正在催生新的教育思考。这些跳出文献框架的真诚书写,在论文的最后一页定格了青春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