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都市报-秦闻讯-三秦网讯(记者 郭子荻)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修订与教育强国战略深入推进的背景下,陕西部分职业院校正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为核心,通过专业重构、校企共育、政策赋能、社会认同四重突破,展开“破壁战”。记者实地采访中也发现,曾经可能不是最优选择的职业教育,如今正在培育企业争抢的“香饽饽”。
在教育部职业教育发展中心副主任、研究员曾天山看来,受中国传统文化“学而优则仕”等观念的影响,加上职业教育相对普通教育而言兴起较晚,社会大众需要更新观念、破除成见。
硬核实训:波音737开进校园 文物修复课搬进博物馆
在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一架货真价实的波音737-300客机成为校园“新教具”,飞机机电设备维修专业的学生们正在机舱内进行真实情境下的故障排查演练。这种“硬核”设施背后,是陕西职教紧盯产业链需求的专业重构,作为国家级重点专业,该专业紧密结合航空产业需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学生提供全面的航空机电设备维修知识和技能。


西安职业技术学院则将课堂延伸到陕西历史博物馆,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的学生在导师指导下熟练掌握文物保护修复相关知识。“我们在设置专业时,秉承‘在西安,为西安’的原则,凭借本土优势开展专业,为学生提供更多可能。”西安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委员、宣传统战部部长杨渊华介绍,随着文化产业升级,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融合的新专业将成为“黑马”。


“同学们,注意观察盾构机刀盘的旋转角度和推进油缸的推进速度,这对挖掘效率和质量至关重要!”老师一边操控着控制台,一边讲解。一台长59米的土压平衡盾构机,在全国首个盾构创新实训基地中运转着,发出低沉的轰鸣声。周围围满了学生,他们目不转睛地盯着盾构机,不时在笔记本上飞快地记录着关键数据。这是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课堂上,正上演着的生动的实践教学场景。
产教融合三级跃迁:企双轨制教学缩短职场适应期 赋能产业人才精准供给
在西安职业技术学院的实践图谱中,“产教融合”早已突破传统实习范畴,形成“订单班-产业学院-联合体”的三级跃迁模式。与比亚迪共建的“新能源汽车技术实训基地”,让学生在学校实现知识转化;与头部企业紧密合作,让学生提前适应社会发展,更加了解社会需求。这种“企业导师驻校+真实项目进课堂”的双轨制教学,使毕业生职场适应期缩短60%以上。

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前通过策划婚礼创业累积了20万元,学生用这20万元为自己置换全套设备,其设备升级的历程成为学院中生动的教学案例;动漫制作专业学生参与《哪吒2》爆款IP创作,让职业教育的成果出现在国际舞台。这些案例背后,是学院“以赛代练”的精心布局——将大赛指标倒推为课程标准,使每个教学单元都成为能力模块。
“职业教育的生命力在于与产业的深度融合。”陕西水利技工学校副校长丁相锋开门见山地指出。近年来,学校以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动态调整专业布局:在传统水利工程、建筑施工专业基础上,新增建筑测量与城市水务管理专业,服务城镇化建设;原自动化安装与维修专业转型为新能源电站维护与运营管理方向,并开设光伏应用技术专业,精准对接陕西光伏产业集群发展需求;而文秘与计算机维护专业则升级为网络营销与会计电算化,赋能数字经济时代中小企业人才需求。

政策破冰:职教高考强化实操,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同等地位
陕西省2025年职教单招考试改革方案引发关注:职业技能成绩占比提升至70%,其中实操考核不得低于70%。这种“三七开”的结构性调整,彻底颠覆了“纸面能力优先”的传统考评模式。某职业院校教务负责人的评价“会做题不如会干活”,精准揭示了改革背后的人才培养逻辑转型。当技能考核真正成为人才评价的“指挥棒”,势必倒逼职业院校重构“理实一体化”培养体系,推动产教融合向纵深发展。更为重要的是,这种以能力本位替代分数本位的评价革命,为破解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知欠缺提供了实证支撑。
从“谋生存”到“谋发展”,作为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负责人,张超表示:“职业首先一定要支撑区域经济产业发展,专业设置一定要与区域产业发展相匹配,相辅相成,互惠互利。其次在依托区域产业推进专业建设,将企业真实产品的生产工艺、生产过程等转化为教材、教学案例、实训任务,培养适合企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最后建立一批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校企业深度融合,建立‘校中厂’和‘厂中校’,引入企业真场景、真项目、真产品,打造集人才培养、培训鉴定、产品生产、技术研发等为一体的产教融合实训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