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评一】作文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特点及对中国古典优秀诗词的重视
西安市第三中学 高三年级语文教师 张佳静
本次试卷中作文题目以教材中学过的,考生们熟悉的诗句作为材料来引入,充分体现了新高考对教材的重视。所选的3句诗歌,均为教材中同学们耳熟能详的名句,给人一种亲切之感,能引起学生充分的联想与想象,使得学生更容易下笔,不会产生太多的畏难情绪。
材料中“我们”出现了4次,充分体现了新高考对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视。多次出现的“我们”要求考生充分明确自身的感受,要有深入的思考与体悟,也就是要切实地关注自己的内心,以己手写己心。若无对自身的关注,只是一味地写脱离个人与现实的架空之文,是不符合要求的。这也再次体现了新高考作文对学生思维品质的要求,与去年的思辨类作文一脉相承。
材料中的两段文字,层次分明,指令明确。先用学过的诗句引入“梦”的话题,唤起学生心中的“梦”;接着用“呈现感受和期冀,打开天空”对“梦”的作用进行阐释;再引入“我们”的行为,即讲述、记录、行动,将“梦”与考生联系起来,引导考生关注自身的感受。而第二段材料虽然只有简洁的一句话,但用一个假设句,创设具体了的情境,给出条件,引导学生去思考。结尾的省略号,给人言有尽而意去穷之感,引人遐想与深思。
总之,本次作文题目,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特点,体现了对中国古典优秀诗词的重视,对其深厚情感内涵的挖掘。而材料又将古典与现代完美结合,即有古典美,又有时代特色,引导当下的考生关注个人的感受与成长,努力实现自己的梦,而每一个考生的“梦”共同汇聚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点评二】试题材料的选择,具有时代性,贴近现实生活
西安市第二十六中学高三语文教师 康祥
今年的高考试题,在立德树人和服务选才方面,体现得非常充分。试题材料的选择,具有时代性,贴近现实生活,试卷的形式稳中有变,体现了考查的灵活性。
第一,彰显时代特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根铸魂、固本培元。试卷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都有很好的体现。比如全国二卷的非连文本阅读与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介绍了写文章的基本要求,从中国第一部修辞学巨著到我党对文风的要求,都极具价值引领意义。文学类文本阅读节选自是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彰显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风姿;诗歌鉴赏也选择了两位唐代著名诗人宋之问和陈子昂的两首诗,是唐代五言诗的优秀典范。作文更是引导学生关注自己,关注生活,关注社会。从“个人的梦”到“赠予他人梦”,从个体到社会他人。让学生明白语文学习,不应该是封闭的,要积极联系自己的生活,与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及人类的未来相融通。
第二,很好地落实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教考衔接进一步加强。这一版课程标准修订的时候,专家组非常希望能够把教学和考试结合起来。今年的高考对课程标准的理念和要求,都有很好的体现。例如,课程标准中有对文体的简单划分,但无论哪一种文本类型,都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载体。这在今年的全国二卷中有很好的体现。全国二卷的论述类文本《努力克服不良文风,积极倡导优良文风》和课本中毛泽东的《反对党八股》衔接紧密,文学类文本的选择《儒林外史》也是与课内《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之间都息息相关。还有文言文阅读的11题,都是在体现课程标准的要求的同时,紧密联系课本,这样的试题设计能够引导一线老师重视语文课文,打破刷题的怪圈,促使老师真正重视手头的教材使用,而不是去猜题押题刷题。
三是稳中有进,试题总体平稳,但又有很多新意。例如,试题特别强调文本细读,学生需要对文本信息进行准确筛选和把握,提升了阅读的精准性要求,这对当下习惯碎片化阅读和粗略阅读的学生有非常正面的导向。再比如,语言文字运用试题的命制方式灵活多样,强化了知识运用的考查,落实了语言建构与运用核心素养的要求。其中涉及“补写句子”“错别字”“成语的理解”“词语的语境意”等等。还有些题目很新颖,富于探究性,语言文字运用题中提到汉语中很常见的一种成语现象——“空穴来风”,现在的含义与成语原本的意思有很大的出入。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类似的成语用法,怎么理解这种语言现象,需要学生进行探究。这种试题对于培养学生认识语言规律、培养解决问题能力是很有利的。还有一个值得说说的是,全国二卷在理解性默写中考查了学生读图的能力,图诗句的结合,考查学生能不能对诗句有细致的理解,对诗歌描述的画面有明确的感知。这和当下读图时代的学生真实的阅读生活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本次全国二卷整体上还是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专注于语文的学科核心素养,以价值为引领,以素养为导向,以能力为主,以知识为基。展现出全国卷应有的水平,值得一线教师认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