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评一】聚焦核心素养 落实育人导向
西安市曲江第一中学 物理教师于静
2025年6月8日,陕西省学子迎来了首次新高考物理考试——这不仅是陕西省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进程中的重要节点,更是陕西教育首次以自主命题的姿态,与山西省、青海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共同开启四省联考的新实践。此次考试承载着“新高考”与“自主命题”的双重探索意义:一方面,试题紧密对接新高考“核心素养导向”的改革要求,聚焦物理学科本质;另一方面,作为陕西教育自主命制的首份新高考物理试题,其在情境创设、能力考查等维度既体现地域教育特色,也通过四省联考的平台,实现了对新高考评价体系的协同探索。
本次陕西新高考物理试题的突出特点如下:
一、聚焦核心素养,落实育人导向
新高考物理试题以四大核心素养为纲,将学科本质与育人目标深度融合。一方面突出了对物理观念的进阶考查:通过“力学静平衡”“带电粒子在电场中动力学能量变化”“线框在电磁感应中能量转化的动态过程”等试题,要求学生从“运动与相互作用观”“能量和动量的守恒观”出发,整合力学、电磁学核心概念,构建结构化的知识体系,体现从“知识理解”到“观念应用”的跨越。另一方面在科学态度的隐性渗透重点发力:部分试题引入科技应用前沿中的“电磁压缩法”“天问三号”“二极管磁控”等科技成果,在考查卫星测控与带电粒子在电场和磁场中的运动分析等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科技前沿,强化民族自豪感与科学责任感。
二、突出思维品质,区分关键水平
试题以批判性思维、建模能力、逻辑推理为核心,设置多层次思维关卡,精准判断学生的思维特点。
模型建构的灵活性:如“刚体平衡”问题,要求学生突破“共点力平衡”“光滑平面”等理想模型的思维定式,结合力是滑移矢量的实际条件,自主构建“刚体静平衡”的复合模型,体现“模型建构从理想化到真实化”的思维进阶。
逻辑推理的严密性:选择题最后一题连接体和斜面模型,弹簧模型的综合应用,部分选项也设置陷阱;计算题第二题分析“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临界问题”,需综合左手定则、动能定理、几何关系进行多步推导,有效考查学生思维的严谨性与批判性。
创新思维的开放性:实验题增设“通过电势分布探究电路内部结构的黑盒子问题”,要求学生基于电学核心知识的拓展,鼓励猜想与假设的发散思维,体现对“科学探究”核心素养中“证据推理”“方案设计”能力的深度考查。
三、创新情境创设,联结真实世界
试题以生活实践情境、学习探索情境、科学研究情境为载体,打破“刷题式”备考壁垒,体现“从生活中来,到科学中去”的理念。
生活实践情境的实用性:如“无人传送系统”将匀变速直线运动、能量观点等知识与自动化结合,要求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物理模型,解决真实场景中的定量分析问题,体现物理对现实生活的指导价值。
科学研究情境的探究性:“物质波”“磁控粒子运动”“非匀强电场中粒子运动”等试题,通过提供简化的理论背景要求学生运用高中物理的“类比思维”“极限思想”进行迁移分析,模拟科研场景中的问题解决过程,渗透“科学思维”的高阶要求。
四、分层设置难度,兼顾选拔与导向
试题难度梯度清晰,遵循“基础题保底、中档题区分、难题拔尖”的设计逻辑,符合新高考“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的功能定位。
基础题注重概念本质:如“粒子运动图判断”“机械振动和机械波”“理想气体状态方程与热力学定律”等题,强调对物理概念的精准理解,保障基础性得分。中档题聚焦过程分析,要求学生掌握“过程分段法”“程序法”等核心分析方法,在多因素关联的情境中理清逻辑链条,区分“会做题”与“懂物理”的学生。难题突出思维挑战:压轴题“多系统带电粒子在非匀强电场对的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综合计算”,融合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的综合应用,需学生在陌生情境中整合多模块知识,进行跨章节、跨理论的综合推导,有效考查物理学科的顶尖思维能力,为高校选拔创新型人才提供依据。
五、覆盖核心知识,强化主干关联
试题知识覆盖面广,以力学、电磁学为核心(占比约70%),兼顾热学、光学、原子物理(占比约30%),且注重模块间的交叉融合。
力学核心的深度挖掘:从“单体的牛顿运动定律”到“多体系统的守恒观”,全面覆盖力学的核心规律,尤其强化“能量-动量”双守恒在复杂情境中的综合应用,体现力学作为物理学科基础的地位。电磁学应用的多维拓展:将“电路设计与分析和电表改装”“粒子在电场和磁场中的运动”“线框在电磁感应中的运动”与电路分析、力学分析和能量转化结合,串联电场、磁场、电路、能量四大模块,考查知识网络的建构能力。选择性必修部分内容关注本质关联:热学题“理想气体状态方程与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综合”、量子论初步“物质波”,避免孤立考查记忆性知识,强调对“能量量子化”“状态变化”等本质概念的理解,与必修内容形成逻辑统一。
新高考物理试题以核心素养为魂,以真实情境为桥,以思维能力为尺,既体现了“从知识立意到素养立意”的改革方向,也为高中物理教学指明了路径:教师需打破“题型套路化”的教学模式,聚焦概念本质的深度理解、思维过程的显性训练、真实情境的问题解决,引导学生从“解题”走向“解决问题”,从“学物理”走向“用物理”,真正落实“培养具有科学素养的时代新人”的育人目标。
【点评二】稳中有变 强化素养导向
西安市第六中学 陕西省教学能手 王星晨
2025年陕西高考物理卷命题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依托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紧扣核心价值金线、能力素养银线、情景载体串联线,充分体现高考“服务选才、引导教学”的核心功能。以下从试题特点和核心考查方向两方面进行简要分析。
一、试题整体特点:落实物理观念 强化素养导向
1.试题结构合理,难度分层明确
本次物理试卷是陕西省落实新高考的第一年单科命制试题,试卷满分100分,时长75分钟。试题内容覆盖力学、电磁学、热学、近代物理等模块,采用易、中、难三级梯度设计,既注重对基础知识的考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分可得,又在部分题目上对主干知识进行深度挖掘;既保证试题的区分度,又通过压轴题达到选拔人才的目的。
2.情境化设计贯穿全卷,凸显育人价值
试题选材广泛,涉及飞船发射、科技前沿、生活实例等素材,紧密联系国际科技成就与生活实践,强化价值引领。例如以火星探测器运动为背景,考查利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天体参量的知识,激发学生科技报国之志;结合我国自护研发的发射透射电子显微镜考查物质波波长,引导学生关注科技前沿;除了上述生活实践类情境外,试题中还出现大量的学习探究问题情境,试题引导学生由“解题”向“解决问题”转变,将学科知识和社会热点、科学精神深度融合。
3.加强实验探究考查,引导实验教学落地生根
实验题注重对基本原理的理解与迁移应用,考查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充分发挥对高中实验教学的积极导向作用。以课本力学实验为载体,要求学生具备实验操作原理、数据处理方法、误差分析等方面的认知实习;通过多个组合内容考查电学实验,对实验原理的深度理解和迁移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二、核心考查方向:思维品质与关键能力并重
1.注重科学思维的多重考查,培养学生探索性、创新性思维
试题在落实物理观念考查的基础上,牢牢把握“无思维不命题”的命题原则,结合物理学科特点,通过丰富试题的呈现形式、转换问题的表征方式、改变试题的设问角度等,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注重对物理原理的深度理解,避免机械套用公式,强化对学生思维品质的考查。
2.强化关键能力的分层检测,聚焦实际问题解决
全卷着重考查学生的信息提取和加工能力、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迁移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如通过电磁压缩法产生超强磁场的情境,考查电磁感应的应用;以电荷间的多过程运动为背景,将力电主干知识进行深度融合,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2025年陕西高考物理试题体现出了学科的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的融合,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突出物理学科特色,也赋予今后教学明确的方向。
【点评三】素养落地 提升学科感召力
西安市东方中学 西安市教学能手 张宛
2025年陕西省高考物理自主命题,准确把握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体系下物理试题的特点,将《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一核四层四翼”要求落地实践,夯实学科基础,提升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创新思维,提升学科感召力。
一、以题为镜,照见素养之光
试题是知识的量尺,更是素养的透镜。当学生思考“智能物流系统中力与运动的关系”时,物理观念与实际应用同频共振;当学生计算“天问三号探研火星参数”时,科学思维已随探测器遨游太空;当学生分析“电磁压缩法产生超强磁场”时,感受科学探究推动技术创新;当学生凝视“我国自主研发的首台场发射透射电镜”时,强烈的自豪感激发了学生科学态度与责任,激励学生投身科技事业。命题人以各种情境化场景为载体,将基础知识的全方位覆盖融合素养渗透。
二、以新为刃,破题海之茧
命题人以经典情境为蓝本,创新设问角度。第9题干涉图样条纹问题中,选项设置红蓝亮条纹中心交叠位置计算,学生需跳出题海,深化干涉原理理解。第10题中弹性绳、滑块、定滑轮和斜面的经典模型组合,涉及多对象联动、临界条件挖掘,精准考查了学生的运算能力、矢量分解等多项关键能力。学生要在熟悉而又新鲜的情境中积极主动思考,挖掘真题新内涵,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火花。
三、以实为锚,定探究之舟
实验题紧密围绕教材,充分体现了“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的命题原则。第11题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关系的实验,引导学生重视教材实验原理和技能。第12题考察多用电表的改装与使用,要求学生通过数据探究电路内部结构,灵活解决新问题。试题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考查,同时突出思维能力、探究能力考查,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获得感。
四、以卷为山,攀思维之峰
试题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第14题运用磁控法测量比荷,原理清晰,易于理解,学生需将该情境转化为带电粒子在磁场中运动的临界问题进行求解,解题过程中涉及粒子的空间位置、形状、运动轨迹等要素,重点考查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几何分析能力与建模能力。第15题将动量与电场能量结合,由浅入深,思维量逐步提升,需要学生对复杂的物理过程进行细致分析,依据已知条件和物理规律进行逻辑推理和数学运算,注重基础与能力的综合考查。
试题尤其注重情境创设、实验探究、科技融合及思维深度,形成了鲜明的命题特色,整体难度适中,有一定梯度,既能让基础扎实的学生取得较好成绩,又能为高校选拔人才提供有效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