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民生 /正文

“社区合伙人”来了

2025年06月09日 13:58:36

西安多个社区尝试“社区合伙人”机制,引入企业、公益组织、社区能人等多元主体,通过盘活资源、精准对接需求,有效破解社区资源有限与居民需求多元等治理难题。6月6日至8日,记者走访西安市7个区10多个社区,看看他们有哪些好做法。 

居民“点单”“社区合伙人”“接单”

6月6日,未央区紫薇希望城社区品格希望城幼儿园里,20余名孩子正专注地握着画笔,浓烈的色彩在纸上跃动。“老师,我的向日葵画得对吗?”5岁的乐乐举起画作,纳乐绘少儿书画教师陈媛俯身指导:“梵高喜欢用厚重的黄色,我们这样来叠涂……”

这堂生动的美育课,正是“社区合伙人”机制——社区居民“点单”的结果。在一次社区需求调研中,多位家长提出:“希望孩子能在社区接触专业艺术教育。”社区迅速“派单”,纳乐绘少儿书画机构“接单”,自此,公益美育课和亲子共创课堂成为固定项目,累计服务超400人次。

“成为‘合伙人’,是我们和社区的双向奔赴。”陈媛说。当老人们驻足欣赏孩子们的美育作品展时,她感觉艺术正在融入社区生活。  

“‘社区合伙人’机制打破了幼儿园的‘围墙’。”该园教学副园长武芬感慨道。

“上个月的整理收纳课让我家衣柜焕然一新!”居民刘宁兴奋地说。她参加的收纳课正是社区居民“点单”项目之一,同期“点单”成功的还有儿童护牙讲座等12项活动。“元宵节做灯笼、母亲节插花、端午节做面塑龙舟……过去这些专业课离我们很远,如今在社区里就能免费体验。”刘宁说。

该社区居委会副主任田培青的电脑上,实时更新着“居民需求清单”。“现在不是我们能提供什么,而是居民需要什么。”田培青说,这种“居民点单、社区派单、合伙人接单”的精准服务模式,正为基层治理注入新动能。

目前该社区的“合伙人”分为五大类:企业共建型,签约企业提供应急打印、便民饮水等十项服务,每年捐赠5000元物资;教育培训型,开设烘焙等公益课;校社合作型,共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便民服务型,为居民提供义剪、义诊等服务;社区能人库则吸纳收纳师等人开展惠民活动。

居民买菜不方便 社区将生鲜超市搬进来

6月6日清晨,莲湖区惠民北坊社区的生鲜超市已经热闹起来。100平方米的空间里,青翠欲滴的菠菜带着晨露,红彤彤的西红柿整齐摆放,居民们正在挑选新鲜食材。居民刘女士边挑选边和店员拉家常,“自从有了这个超市,我再也不用坐公交车去买菜了。”

超市收银台前,居民张女士正在使用“买菜——物业费双向抵扣”服务。“真是实惠又方便。”她笑着说。

该社区党总支副书记潘璐的手机里,保存着一张调研图——上面标注着社区周边2公里范围内的菜市场位置。“我们社区有1651位60岁以上的老人,对他们来说,每天走这么远去买菜是个难题。”她回忆说,去年的一次居民议事会上,“就近买菜难”成为最集中的诉求。

为此,该社区牵头搭建“治理合伙人”模式:西安农业投资集团作为供应链合伙人,确保食材新鲜、价格实惠;芳洲物业提供场地并创新推出“买菜抵扣物业费”服务;居民代表组成监督小组,对超市进行满意度测评。

“当时对入驻商户的甄选极为严格,从信誉度、食材来源到服务质量等都有明确的标准。”潘璐说。开业一年来,这个小超市不仅解决了居民“最后一公里”的买菜难题,更成为社区治理的新支点。

“治理合伙人”模式的成功不止于此。潘璐翻开工作记录本,已解决了20多个问题:3月份多方联动一周内完成统建办小区污水管道改造;4月份协调修复荣城公寓门前的破损路面;目前正在筹备暑期托管班……

“社区居民需求多元,单靠社区力量有限,但把各方资源整合起来,就能办成很多实事。”潘璐说。

达人变主理人 34个自组织激活社区“细胞”

每天上午,长安区航开路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都洋溢着欢声笑语。6月8日,“开心工坊”里,30多位居民围坐在一起,将旧衣物改造成环保袋。“这件毛衣扔了可惜,现在变成购物袋还能用好久。”居民薛女士边说边穿针引线。隔壁教室传来阵阵歌声,“百花开”合唱团正在排练,70岁的高女士精神矍铄地打着节拍:“退休后在这儿找到了‘第二春’!”

在这个2万人的大型社区,仅靠18名工作人员如何破局?该社区副主任晏立群给出答案,多元主体共建。该社区的“合伙人”类型很多,其中,社区挖掘出的34个居民自组织目前有约2000人,激活了社区治理“细胞”。 

“航开智库联盟”还汇聚了27名社区能人:退休演员组建京剧班、手艺人开设旧物改造课、“秧歌达人”带领居民排练节目……

在“双主理人”模式下,社区居民薛女士成长为“开心工坊”负责人,他们改造的200多件旧物,现在成了居民家里的“宝贝”。   

晏立群翻着活动台账介绍道,社区21个服务项目由居民“点菜”、合伙人“掌勺”。正如居民李女士所说:“我们不是被动接受服务,我们是社区的主人,共同书写社区的故事。”

义诊义剪暖心汤 便民服务“一站享”

清晨,“杏林食盒”的厨房已亮起灯光。灶台上,党参黄芪滋补汤和低盐菌菇汤正冒着热气。“我们调整了配方,确保易消化。”工作人员边搅拌边介绍。这是雁塔区广交社区每月的“暖心鸡汤面日”,专门服务20位80岁以上的老人。

在“头雁”便民服务集市上,义诊台前护士正为居民检查,义剪区理发师十分钟就让张大爷的发型焕然一新,非遗展位带来包粽子、做香囊等体验。“这些服务都是‘合伙人’提供的!”广交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胡锡明说,在街道“百千万”工作法的指引下,社区精准对接三类合伙人:商业合伙人提供折扣、居民合伙人贡献技能、单位合伙人开放场地。

“我们不是简单搞活动,而是建立长效机制,为社区服务升级。”胡锡明介绍,目前,已将义诊、义剪等高频服务固定化,同时激励更多居民加入,形成“需求——服务——参与”的良性循环,让便民服务真正融入日常生活。

下楼借书上门看病 共建“共享家+” 

在阎良区航苑社区的流动图书服务点前,居民王女士正带着孩子挑选绘本。“以前要去区图书馆,现在下楼就能借书,还能在居民群学习公益课。”这是该社区与阎良区图书馆共建的项目,将文化资源送到居民家门口。

“我们整合了5类合伙人资源。”该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刘孝孝介绍,商业合伙人解决购物需求,公益合伙人提供医疗服务,社群合伙人进入居民群解决日用品购物等需求……

通过“共享家+”模式,该社区已构建起包含共享小屋、共享课堂、共享养老等在内的便民生活圈。共享小屋里,共建主体捐赠的轮椅、工具箱等物品,供居民们共享。与医院合作,将专家门诊搬到社区,定期举行义诊,并为行动不便老人提供上门医疗服务。

刘孝孝说:“要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全方位的服务,真正实现老有所养、幼有所教、困有所帮。”

食堂和托管班 守护“一老一小”

11时许,碑林区西勘社区“幸福食堂”飘来阵阵饭香。“省事、好吃!”75岁的王奶奶和老伴正在用餐。这个由社区联合第三方机构运营的食堂,每日提供两餐,既有适合老人的养生煲汤,也有年轻人喜爱的风味小炒。针对环卫工人等特殊群体,还提供专属优惠。开业半年来,深受居民欢迎。  

不远处的活动室,寒暑假期间就变成社区孩子的托管班。“孩子在这儿既能写作业,又能学才艺,我们上班也安心。”家长李女士说。社区联合专业机构开设的托管班,涵盖作业辅导、科普教育、绘画手工、心理健康教育等特色课堂,采取“公益+低偿”模式,同时搭配食堂提供的营养餐,实现“托育+就餐”一站式服务。  

“通过引入共建单位也就是‘合伙人’参与社区服务,解决了老人吃饭、孩子看护难题,让居民感受到‘家门口的幸福’。”该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刘洋说,“食堂+课堂”的组合,让“一老一小”都能在社区找到归属感。

多元共治 “社区合伙人”让资源“活”起来

多位社区负责人表示,“社区合伙人”机制正在推动基层治理模式的创新转型。该机制展现出三重核心价值:在资源整合方面,盘活闲置资源引入专业力量;在服务供给方面,实现了从单一服务向多元主体参与的转变;在治理效能方面,有效促进了多元主体的共建共治。西安市慈善会骊山宣传交流中心主任王晓蓉称,临潼区西大街社区今年与社会组织签订共建共治协议后,多支团队在社区开展了一系列服务,做到了便民“零距离”,服务“有温度”。

然而,实践过程中也凸显出亟待解决的三大问题:合作持续性不足,部分项目因合伙人积极性减退而中断;资源配置效率不高,存在重复投入和资源闲置现象;协调机制不完善,多元主体间的利益平衡难度较大。正如某社区负责人所言:“如何既保持合伙人的公益初心,又确保其获得合理回报,是当前面临的最大挑战。”

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民生组组长石英对此建议,要制定标准化合作协议,明确权责边界和退出机制;要优化资源配置,实现需求与资源的精准匹配;要创新激励机制,通过“公益+市场”双轮驱动,探索服务积分兑换、品牌联建等模式,持续激发合伙人参与的内生动力。从而有力推动社区治理从“独角戏”向多元主体“大合唱”的转变。

文/图/视频 本报记者 姬娜 实习生 冯冠如

【编辑:舒悦峰】 【责编:张彦刚】
秦闻客户端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9-63907152    举报邮箱:shxiwxb@126.com     陕西舆论环境违规线索举报:029-8224311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80003    陕ICP备05001925号-1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964号

新闻热线:029-82244483    邮箱:sanqincom@163.com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1号

中国互联网辟谣平台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