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都市报-三秦网讯(记者 阮班慧)在医疗领域,患者体验已成为衡量医疗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随着“舒适化医疗”理念的普及,患者对就医过程的期待不再局限于治疗效果,更希望获得无痛、安全、人性化的医疗服务。在这一变革中,麻醉科作为“舒适化医疗”的核心践行者,通过技术创新与人文关怀的深度融合,显著提升了患者的就医感受,重塑了现代医疗的体验标准。
技术攻坚与多科协作:从 “保命配角” 到 “康复主角” 的角色跃升
在我国第九个“中国麻醉周”之后,西安交大一附院医务部部长王铮和麻醉手术部副主任朱耀民以“凝心聚力,共创麻醉学科与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分享了医院麻醉学科在舒适化医疗的大背景下的发展和思考。
西安交大一附院医务部部长王铮
舒适化医疗的发展和加速康复外科(ERAS)的普及,正不断推动着麻醉学科从“幕后”走向“台前”。王铮部长认为,ERAS 理念起源于外科康复,目前其内涵已从单纯的“方法”升级为系统性“概念”,核心在于通过减少围术期应激反应,帮助患者快速回归社会。“围术期 ERAS 管理需要‘基于术前、善于术中、勤于术后’,这一理念的落地,体现了诊疗模式从‘疾病治疗’向‘整体康复’的升级。”
西安交大一附院麻醉手术部副主任朱耀民
据朱耀民副主任介绍,针对传统全身麻醉在乳腺手术中术后恶心呕吐高发的问题,麻醉团队自2016年起推行“全身麻醉复合胸肌平面神经阻滞”技术,显著提升患者苏醒质量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获得了患者的广泛认可;在微创心脏手术领域,与心外科团队合作,近半年内 60例患者实现了手术室内拔除气管导管,超200例患者在术后6小时内在ICU 完成拔管。
“当病人实现超出预期的康复,包括我们的临床创新应用能切实为患者服务、让患者受益的时候,是我们作为医生最开心的时刻。”朱耀民副主任说。
“目前的临床上已经不局限于手术能不能做下来,更在于手术要做好、创伤要小、沟通要通畅、患者满意度要提高,医院需要秉持更高标准来满足患者多元化的需求。”王铮部长说。
从“技术跟随”到“创新引领”:临床痛点驱动科研创新
据介绍,在西安交大一附院,麻醉学科的发展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形成了“计划(Plan)-执行(Do)-研究(Study)-处理(Act)”的PDSA循环。
针对肝胆外科、胃肠外科提出的减少术中出血的需求,麻醉科通过术前限制性液体管理联合药物调控中心静脉压,形成了特色化诊疗方案;优化双腔气管插管技术细节,为肺部手术提供更精准的呼吸管理支持;针对神经外科手术的特殊要求,建立了个体化血流动力学调控策略
“作为平台学科,麻醉学科与其他科室的协作非常重要。直接推动了麻醉技术的针对性创新与诊疗流程的持续优化。”在朱耀民副主任看来,麻醉学科的发展,要始终坚持“临床问题驱动科研”的理念,所有创新的终极目标,都是为了让患者更快康复。在科研创新与临床转化的双轨驱动下,医院麻醉学科正逐步实现从“技术跟随”到“创新引领”的跨越,为更多患者带来安全、高效的麻醉诊疗服务。
从手术室到全场景诊疗:无痛化医疗的温度延伸与学科跨越
西安交大一附院麻醉门诊年接诊量从2023年的2.8万例快速增长至2024年的3.8万例,2025年1-4月份就已经完成了接近2万例门诊,涵盖了无痛胃肠镜、内镜治疗、精神科电休克等非手术场景,实现了“全院无痛化诊疗”的全流程覆盖。
朱耀民副主任认为:“如今的麻醉科是非常重要的平台科室,不仅是手术的‘安全屏障’,更承担着重症治疗、疼痛管理、急救复苏等多元化、多学科职能。”
“麻醉技术作为现代外科手术的开端,同时也在持续支撑着外科技术的发展,当麻醉从‘保命’走向‘保质量’,从‘手术配角’变为‘健康主角’,它承载的远远超过了一台手术的安全,这是临床医疗‘以患者为中心’的最本质的目标。”王铮部长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