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至13日,接连三天,陕西大剧院的舞台被高原的风雪与秦腔的激越填满。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创排的秦腔《红河谷》首演期间,每场落幕时经久不息的掌声,印证着这部作品的独特魅力。
从银幕到戏台 换个角度看《红河谷》
许多观众对电影《红河谷》中1904年江孜抗英的历史记忆深刻,而戏曲版的改编,赋予了这个故事新的叙事视角。与电影侧重汉藏青年的情感交织不同,秦腔《红河谷》将焦点对准了藏族贵族少女丹珠,这个敢爱敢恨的角色从舞台中央走出,完成了从个人情感到民族大义的成长。“从女二号到女一号的调整,不是简单的角色移位,而是为了让民族精神有更具象的载体。”编剧王宏在首演前的访谈中表示。
“丹珠唱‘打起战鼓喝一声彩,雪山的女儿上天台’时,秦腔的高亢里带着藏地哭腔的婉转,一下子就把人拉进了她的内心。”资深戏迷陈先生说。这种唱腔的融合,是创作团队经过五轮剧本打磨、数十次唱腔调整的成果:既保留秦腔“慷慨悲歌”的底色,又吸收藏地音乐的细腻,让角色的情感表达更具层次。
舞台上,导演黄定山构建的“双主线交织 + 三重时空”的设计颇具巧思。真实的战场场景里,藏军的叉子枪、英军的火炮细节都有据可依;丹珠的回忆通过“圣湖幻境”等写意画面展开,填补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而白牦牛道具与全息雪山的呼应,则暗喻着战争与和平的永恒命题。这种处理让历史不再是冰冷的事件,而成为可感可知的生命体验。
新老演员同台 让传统艺术有了接力
首演的“梅花版”阵容,汇聚了李梅、边肖、赵杨武等6位梅花奖得主,他们的表演成为舞台的“定盘星”。李梅饰演的丹珠,以秦腔的“甩袖”“亮相”展现贵族少女的刚烈,又以藏地舞蹈的旋转传递雪域儿女的炽烈,尤其是“舍生取义”时的那段唱腔,将民族气节唱得荡气回肠。
值得一提的是,年轻演员通过秦腔身段动作,展现出藏族战士的英勇无畏。这些群戏场面不仅丰富了舞台表现力,更展现了“团结御敌”的主题,让观众深切感受到民族抗争的磅礴力量。正如李梅在首演结束后所说:“红河谷的故事已经百年,但爱与勇气永远年轻,这是我们想通过秦腔传递的生命力量。”
秦腔与藏地文化的碰撞,是这部作品最引人注目的亮点。板胡的激昂与扎木聂琴的悠扬交织,秦腔“尖板”的急促节奏与热巴鼓的厚重韵律融合,在“江孜血战”的场景中,两种艺术形式共同营造出战场的紧张与悲壮,让观众沉浸式感受历史的震撼。
著名导演冯小宁在观看首演后表示:“看完心潮澎湃,今天一群顶级的民族艺术家奉献出这样一部优秀作品,就像《红河谷》故事背景所在的高原一样,树立起了一座新的艺术高峰。”
著名评论家肖云儒观看首演后表示,秦腔《红河谷》展现了国家之爱的崇高、民族之爱的永恒、情感之爱的深情。剧中汉族与藏族之间的深厚情谊,如同血脉相连般坚不可摧;而个人情感的延展也自然过渡到民族情感与国家情怀的升华。
本报记者 夏明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