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都市报-秦闻讯(记者 马佩佩通讯员 张星

红色足迹里的初心:从历史深处汲取力量
清晨,实践队师生抵达具有深厚红色底蕴的郝家桥村。在参观郝家桥革命纪念馆时,讲解员讲述的“干部和百姓心贴心靠实打实沟通”的历史,深深触动了队员们。“推广普通话,正是为了促进今天更顺畅的沟通交流。”队员们认识到,推普工作不能“高高在上”,必须深入基层,“扎进泥土里”,倾听群众需求,讲清实用价值。

庙会上的“清音”:戏台间隙的普通话时间
当日恰逢村中庙会,戏台前人声鼎沸。实践队抓住这一传播良机,与庙会负责人沟通后,巧妙利用戏曲表演间隙登上戏台。面对台下好奇的村民,队长没有照本宣科,而是以生动的实例开场:“台下的这些娃以后去北京、上海读书,说方言的话,老师同学能听懂吗?”“网上直播卖陕北苹果,主播讲普通话的订单量比说方言的多三成呢!”这些接地气的开场打破了隔阂,立刻引发共鸣。

队员们随即拿出自制的“普通话日常用语卡片”和通俗易懂的宣传单进行分发和讲解。宣传单内容如顺口溜般朗朗上口:“说好普通话,买卖不犯傻;学好普通话,走哪都不怕。”这场对于普通话的宣传,以群众容易接受的方式收获了意外的效果。

暮色中的回响:让“清音”留在乡土
活动间隙,一位村民对队员们表示肯定:“今天这事儿办得实在!你们说的‘普通话’,听着顺耳,用着方便。”队员们把几张写满常用语的卡片留给大家,笑着说:“这些字照着念,有啥不懂的,下次我们再来教!”暮色中离开郝家桥,队员们回望这座浸透着红色记忆的村庄,对“清音入绥”的内涵有了更深理解:“清音”不仅是标准发音,更是消除隔阂、促进理解的桥梁;“入绥”不仅是走进绥德,更是要将沟通的便利送入百姓心间,助力当地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而这场庙会上的戏台,成为这次社会实践最生动的课堂,见证了传统与现代、乡音与“清音”的和谐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