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曾是烽火中的脊梁,用青春热血在民族危亡之际筑起长城。枪林弹雨里的冲锋、饥寒交迫中的坚守、战友牺牲时的悲痛……都镌刻在他们的记忆深处。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抗战老兵”。如今,硝烟远逝,当年的铁血青年已步入暮年,那些惊心动魄的过往,多已化作沉默的勋章。
同时间赛跑,为历史留印。即日起,渭南日报推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特别策划——“寻访抗战老兵”系列报道,走近健在的抗战老兵,聆听他们的故事,重温那段难忘的岁月,凝聚奋进前行的力量。
“寻访抗战老兵”系列报道①
99岁抗战老兵胡振华:“敌人太残忍了,我要当兵去报仇”
渭南日报 记者 任晓彤 张向辉
7月18日9时,在渭南市临渭区信达现代城小区的一套单元房里,99岁的抗战老兵胡振华与老伴窦彩珍对弈正酣,棋子清脆的落点声敲打着宁静岁月。胡振华说:“我15岁参加八路军,许多战友都牺牲了,和他们相比,我现在太幸福了!”
抗战老兵胡振华 记者 彭一鹏 摄
胡振华,1926年2月出生于河北省定县(今河北省定州市),曾在晋察冀军区的白求恩学校学习,先后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聊起那段战斗岁月,老人依然记忆犹新。
少年心中燃起复仇烈焰
“敌人残忍啊,杀害了我两名亲人。”回想起日寇推行的“扫荡”和“蚕食”政策,胡振华眼中瞬间燃起怒火,“敌人在铁路沿线、城镇修筑了炮楼,像虫子一样,一点点啃噬着我们的土地!”
“进了村子,鬼子就问‘有没有八路’?乡亲们说‘不知道’,那刺刀‘扑哧’就捅了过来。我的干哥,还有我的三叔,都是被他们刺死的!”胡振华的声音陡然拔高,带着颤抖,“敌人太残忍了,我要当兵去报仇,血债必须血偿!”
残暴的“扫荡”一次次降临,村庄沦为焦土,窦彩珍家的房子也被日寇焚毁殆尽。“因为老伴的哥哥是民兵队长,他们抓不到人,就点了一把火,焚屋泄愤。”胡振华回忆道。
地面上不好躲藏,只能在地下想办法了。胡振华说:“当时,家家户户、村前村后,都通了地道、地沟。鬼子一来,民兵岗哨一报信,全村人拉着牲口、背着娃娃、揣上干粮,就钻进地道躲起来,或者顺着地沟转移。”
“那时候,真是全民皆兵!”胡振华的话语充满了力量,“娃娃们组成儿童团,青年小伙成立的叫‘青年抗日先锋队’,壮年汉子组成‘模范队’,妇女们成立‘妇救会’,我老伴就是其中一员,做军鞋、筹军粮、抬担架、救伤员,样样都干。”
因为没有救活伤员而悲痛
“1941年他15岁,跟我结婚才3个月,就去当兵了。”窦彩珍满是心疼和敬佩。
“我恨死那些杀人放火的坏人了,我要去打鬼子,怕死就不去当兵。”问及是否恐惧,胡振华眼中锐光一闪。他清晰地记得那个奔赴战场的清晨,他仅穿着一条短裤和一件单衣追上了出发的队伍,奔赴莽莽太行山。
因为年纪小,胡振华被选派至晋察冀军区的白求恩学校学习。“当时条件很简陋,从河滩里搬块石头当桌子……”胡振华在膝盖上比划着石头的形状。“举起刀枪能打仗,背起药包能救护。”当讲到中共中央号召学习白求恩同志的革命精神时,胡振华说出了这句话。
经过一年半的学习,胡振华被分配到晋察冀军区和平医院,他接到的第一个任务是:独自护理一名重症破伤风的八路军战士。
“他腿上有枪伤,我俩住在一间小房子里,当时我有点害怕,但必须咬着牙干。”胡振华在地上铺层薄草,日夜守护在战士身边,“那会儿药品也缺,最终我们没有救活这名战友。”
医院隐蔽在太行山深处,相对安全些。在昏暗的光线下,胡振华和战友无数次举起简陋的手术器械,为肢体严重坏死、感染、危及生命的伤员实施截肢。“有的锯掉了胳膊,有的锯掉了腿,不锯,人就没了,锯了,兴许还能保住命。”胡振华语气平静,但这平静背后,是硝烟弥漫中与死神抢夺生命的惊心动魄。
浴血奋战换来幸福时光
1945年8月15日,是亿万中国人永远铭记的日子。“日本无条件投降了!”回忆起那一刻,胡振华浑浊的双眼骤然明亮,“开会,庆祝,大家伙儿都举起拳头,跳啊,喊啊,太高兴了!”
抗战的硝烟已经散去,和平的曙光尚未普照。胡振华随部队转战张家口、石家庄、北平、太原,部队番号几经更迭,最终整编为六十八军二〇四师。他坚守岗位、救死扶伤,守护着战友的生命。
后来,胡振华随部分部队转隶,将战场上的坚韧铺展在祖国的建设宏图里。从青藏公路的冰原冻土到首都顺义机场的繁忙工地,再到渭南公路局医院,他始终不忘一名医生的初心和使命。
如今,胡振华同老伴在渭南安享晚年,儿子胡保平更是寸步不离,悉心照料老人的饮食起居。
“战争是残酷的,日本鬼子杀了多少中国人,我们这一代人,光战争经历了多少……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现在的好生活……你们太幸福了,不珍惜就忘了本了!”回忆过去的峥嵘岁月,畅谈如今的幸福生活,胡振华情不自已、精神十足,胸前晃动的纪念章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