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雨泽万物,五粮蓄势生。”7月22日,夏季最后一个节气大暑如约而至。虽高温炽烈,却雨量充沛,二者交织,赋予万物蓬勃生长的活力,丰收的希望也在悄然间埋下。
古人藏纳凉智慧于生活,今人寻避暑良方在日常。暑气蒸腾之际,人们总能在与自然的共处中觅得清凉,不妨循着时序的脉络,一一解锁藏在节气里的“清凉密码”。
文物里的消暑智慧
大暑时节,白日暑气蒸腾,夜晚闷热难眠。在没有冰箱、空调等电器的古代,人们又是如何度过大暑时节呢?那些静静陈列的文物,早已藏好了古人的消暑智慧。
在咸阳博物院文庙馆区展馆内,一件高60厘米、宽63.5厘米的陶制器皿引人注目,这件文物外饰中粗绳纹,内壁光平,口大底小,通体呈椭圆形,于1975年在秦咸阳城一号宫殿遗址出土。“这件陶制窖底盆,发现时处于地下10米至13米的位置,底部还残留着动物骨骼,专家推测它是利用地下低温来储藏食物的容器。”该馆区讲解员介绍。
陶窖底盆。
夏日里,食物极易腐坏,而地下十几米深的地窖温度低、湿度大,又能隔绝日照,恰是天然的储藏室。窖底盆如同“土冰箱”,加之地窖中氧气浓度低,更能延长食物的保鲜期。其实,古人很早就懂得利用低温保存食物,据资料显示,早在西周时期,我国已出现专门储冰的“凌阴”(即冰窖),当时设有专职“凌人”掌管冰事,将冬日寒冰藏于深窖,到大暑时节取出使用,守护食材鲜洁的功能。
古人解暑,亦离不开一杯香茗。茶不仅能带来身体上的清爽,更能让人在品茗间获得心灵的宁静。
离文庙馆区不远处的咸阳古渡遗址博物馆内,一件清道光款彩瓷杯,堪称夏日解暑佳伴。明清时期,景德镇等南方名窑的瓷器经渭水渡进入咸阳,不少远销甘肃、新疆等地。这些瓷器多为生活用器,带着浓浓的烟火气。
清道光款彩瓷杯。
“这件彩瓷杯的杯身以五彩绘就竹子、蝴蝶与花草,谐音暗含‘祝福’之意。”讲解员苗陈介绍。灯光下,杯口一圈精致的描金工艺闪烁着细碎光芒,可见古人消暑时,仍不忘寄托美好期盼。
杯底“大清道光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清晰烙印着它的年代。想象夏日午后,古人闲坐庭院中,手持彩瓷杯,品着香茗,欣赏周围美景,浅啜慢饮间,暑气便消散不少。
邂逅山水 清逸沁凉
七月流火,暑气弥漫在每一寸空气里。此时,人们纷纷循着山水的踪迹,寻觅一方清凉秘境。
7月17日,踏入被称为“陕西小瑞士”的旬邑县大唐鹿野苑度假区,山风正携着自然清香穿林而来,清脆悦耳的鸟鸣声起起落落,瞬间将城市喧嚣揉碎在林海深处。大唐鹿野苑度假区地处马栏山河谷,因园区毗邻唐玉华宫遗址,优美的自然环境与美丽的梅花鹿群再现了唐代皇家狩猎场的风光,故而得名。
鹿野苑全景。
“这里森林覆盖率80%,平均海拔1500米,是渭北避暑金三角的天然凉舱。”鹿野苑市场部负责人师选桥的话语里,藏着自然与文脉的双重底气。
漫步在林木织就的绿伞之下,空气中浮动着马栏山泉水的润意,让人心旷神怡。绿油油草坪上,前来游玩的游客们正兴致勃勃地调试相机拍照打卡,记录下这美好的瞬间。“晨起吹吹山风,呼吸大自然空气,才算不辜负这处复刻盛唐野趣的清凉地。”来自西安的游客陈先生说。不远处,百余头小鹿悠然自得,游客不仅能与动物亲密接触,还能体验丛林穿越、射箭、卡丁车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让清凉时光充满了无尽的乐趣。
游客在郑国渠旅游风景区玩水。
而在泾阳县郑国渠旅游风景区,同样是夏日避暑的绝佳去处。仙洞避暑点,宛如一座“天然空调房”,洞内凉爽宜人,让人瞬间忘却外界的炎热。
永寿四十万亩槐林的生态静谧;淳化仲山森林公园的山水灵动……一系列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游玩体验,成为人们夏日里的清凉港湾,在尽情享受大自然馈赠的同时,让身心得到彻底的放松与舒缓。
清爽解暑非遗味
夏日炎炎,暑气蒸腾,餐桌上总少不消暑美食,在彬州市,来上一碗爽滑清凉的荞麦凉粉,不仅能驱散暑气,更藏着当地人代代相传的味觉记忆。
“我从1984年就开始做荞麦凉粉,传到我这儿已经是第三代了。”7月18日,在彬州市城关街道,62岁的纪银虎守着自家凉粉摊,一边熟练地切着凉粉,一边介绍。此时,食客们纷纷围在摊前,等着那一口熟悉的酸辣滋味。
荞麦凉粉之所以备受食客喜爱,关键在于“讲究”,从最初的选料,到最终出锅,每一个步骤都容不得半点马虎。
制作时,首先要精选荞麦糁,将其放在清水中泡足半小时,让每一颗荞麦糁都在水中慢慢舒展开来。泡好的荞麦糁被搁在石板上,这时就需要用巧劲来回揉搓,直到淀粉充分渗出。接着加入清水进行过滤,滤出的浆汁要静置沉淀。
关于静置的时间,纪银虎有着丰富的经验:“静置的时间得根据温度来定,像夏天天热,静置5个小时左右正好,要是天冷,就得延长时间,这全凭经验拿捏。”
爽口的荞麦凉粉。
静置好的浆汁,要轻轻倒掉上层清水,随后便进入最考验功夫的熬制环节。“把淀粉糊倒进铁锅,火候一定要拿捏得恰到好处,不停地翻动,力度还得均匀,直到淀粉团变得柔韧有弹性,泛着温润的光泽。”纪银虎说。
熬制完成后,冷却的凉粉褪去了烟火气,变得晶莹剔透。用刀将其切成细条,整齐地码在白瓷碗里,浇上秘制辣子油,再淋上一点香醋、蒜水,撒上少许盐,拌匀后挑起一筷子,凉粉滑溜溜地溜进嘴里。刹那间,荞麦的清香混着酸辣的味道直冲鼻腔。
凭借着独特的口感,荞麦凉粉在夏天格外受欢迎。纪银虎笑着说:“夏天生意最好,一天最多能卖五六盆。”说话间,他手下的动作丝毫没停。
2011年,彬县荞麦凉粉制作技艺被列入咸阳市第三批非遗保护名录,2018年,设立荞麦凉粉制作技艺传习所,一系列举措让这份承载着地方饮食文化特色的美食被更多人知晓。
一辈辈人的手艺传承下来,一口口的清爽留在心间。在这酸辣爽口的味道里,映照着匠人们坚守老手艺的执着。
伏天养生正当时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大暑时节,恰逢“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后,虽骄阳似火,却也是中医“冬病夏调”的黄金时段。
古人细观此时节物候,总结出“腐草为萤,土润溽暑,大雨时行”的现象。此时,天地间阳气蒸腾,万物繁茂,人体气血也趋于体表,这正暗合《黄帝内经》“天人相应”之理。
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推拿康复科主任王卫刚介绍,“中医巧妙利用‘三伏’天阳气旺盛的特点,通过中药贴敷、穴位艾灸等方式,达到温经散寒、调理气血、增强体质的良好效果。”
三伏贴以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等辛温药物为主,配伍生姜汁调敷于特定穴位,形成标准化外治疗法。时至今日,这一传统疗法仍被广泛沿用。
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消暑茶饮。
在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中医灸疗室内,不少市民体验着火龙灸的温热之力。“火龙灸也是‘三伏’天内热门项目,施灸时,沿背部督脉铺上3斤生姜颗粒与特制灸粉,再点燃圆柱或圆锥型艾绒。”王卫刚说。生姜能温中散寒,艾绒可温通经络,二者结合能温阳散寒,对虚寒症疗效显著。
除了三伏贴和火龙灸,夏季还有诸多养生好物。祛湿、驱蚊及安神的中药香饰,以及特色中药茶饮,都备受青睐。在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设置的中药代茶饮体验区,由陈皮、佩兰、乌梅等熬制的解暑乌梅汤成为“热款”。陈皮性温味辛、苦,能理气健脾、燥湿化痰;佩兰性平味辛,擅长芳香化湿、醒脾开胃;乌梅性平味酸,能敛肺生津,为炎炎夏日补充津液。
古人通过观察自然节律总结出的养生法,蕴含着深厚的智慧。但因个人的体质各不相同,时令也时常变化。需在专业医师的辨证指导下,结合自身状况合理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