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陕西科技大学镐京学院大学生三下乡实践团队走进镇巴县青水镇,开展为期三天的苗族文化学习活动。这支由2名带队教师、6名大学生组成的队伍,通过实地走访、非遗体验、文化采集等方式,将高校智力资源融入数字化乡村建设,为苗族传统文化传承注入青春活力。
活动当天,团队首站来到青水镇苗族文化陈列馆。在讲解员的生动介绍下,同学们了解了苗族的迁徙历史、服饰演变和民俗特色,同时对馆藏的清代苗绣嫁衣、银饰头冠等文物进行数字化采集。“这些几何纹样蕴含着祖先对自然的崇拜。”经济贸易学院学生艾娟羽边记录纹样边感叹。团队运用专业相机、扫描仪等设备,采集苗绣典型纹样,为文化创意产品积累原始素材。
在省级非遗传承人杨兵的蜡染作坊,杨兵向大学生们详细讲解蜡刀使用技巧:“画蜡时手腕要稳,线条要像溪水一样流畅。”大学生们在靛蓝染缸前屏息观察,看着白布经反复浸染逐渐呈现冰裂纹效果。队长肖明慧举着团队集体创作的蜡染作品说:“每道工序都体现着苗族的文化和智慧,我们要用新媒体平台让更多人看见这种美。”
大学生们提供的新思路,为非遗传承开辟了可行路径。“后续要把调研成果转化为数字库等实用工具,真正实现非遗数字化传承。”团队指导教师穆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