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汉中 /正文

“全副武装”真会把皮肤热黑?专家揭秘真相

2025年07月24日 18:41:26 来源:汉中日报

高温持续笼罩,一则令人忧心的说法在社交平台上广泛传播:用防晒口罩、“脸基尼”、防晒衣等严实装备防晒,反而会因皮肤表面温度升高至42℃而激发黑色素活性,导致“越捂越黑”。不少网友晒出面部色差对比图佐证这一观点,更有传言称深色防晒装备吸热更强,“热黑”概率更大。这颠覆常识的说法究竟是防晒新发现还是认知误区?近日,记者专访皮肤科专家揭开真相。
  “所谓热黑理论存在关键科学漏洞。”通用医疗三二〇一医院皮肤科主治医师廖岩指出,人体精密的热调节系统首先推翻了这一说法的前提。正常人体核心温度稳定维持在37℃左右,而皮肤作为散热器官,表面温度通常在33—35℃区间波动。当环境温度升高时,汗腺立即启动冷却程序,通过汗液蒸发带走热量,确保皮肤表面温度极少超过36℃。
  廖岩强调:“瞬间的42℃接触不会激活黑色素细胞,持续性热暴露才可能引发热应激反应。但健康人体的自我保护机制根本不会允许皮肤长期处于42℃状态。”当皮肤温度真正达到42℃时,意味着体温中枢已失控,患者处于危及生命的重症中暑状态,此时需要紧急医疗干预而非担忧色素沉着。
  对于“防晒装备导致局部升温反而致黑”的说法也不准确。研究表明,未防护皮肤在紫外线直射下,黑色素细胞活性可在24小时内激增300%,而专业防晒面罩内部的升温仅能微弱刺激黑色素活性,影响程度不及紫外线作用的十分之一。
  “物理遮蔽依然是防晒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国际皮肤科联盟最新指南明确指出,当紫外线指数大于3时,物理防晒装备的防护价值远超过其可能造成的微环境影响。
  针对部分市民反映使用防晒装备后肤色加深的现象,廖岩从医学角度解析其深层机制:
  防护屏障失效是关键诱因。普通棉质衣物紫外线防护系数(UPF)通常在5—10之间,远低于专业防晒面料的UPF50+标准。当织物因反复洗涤变得稀松,或因汗湿贴肤时,紫外线穿透率会成倍增加。
  微环境炎症反应是敏感肌人群的主要困扰。长期佩戴口罩形成的湿热环境,配合反复摩擦易破坏皮肤屏障功能。这种慢性刺激会激活炎症因子通路,导致炎症后色素沉着,临床表现为使用部位肤色加深。
  纺织品致敏反应同样不可忽视。约8%的人群对化纤材料或布料加工剂(如甲醛固色剂、偶氮染料)存在过敏反应。由此引发的变应性接触性皮炎常伴随持续性红斑,后续产生色素沉着斑。
  廖岩提醒,科学防晒,装备选择应认准UPF40+认证标识,浅色涤纶材质既能反射可见光又保证透气性;伞具直径需达1米以上,阴影覆盖率需超过肩宽。此外,时段管理尤为重要:上午10时至下午4时间,紫外线强度占全天的80%,建议此时段减少外出。
  “当发现佩戴部位出现持续性红痒时,应立即冷敷处理并更换装备。”廖岩特别提醒,防晒本应是保护而非负担,选择通过国家标准检测(GB/T18830)的产品能最大限度规避风险。

来源:汉中日报 【编辑:李嘉诚(见习)】 【责编:荆学慧】
秦闻客户端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9-63907152    举报邮箱:shxiwxb@126.com     陕西舆论环境违规线索举报:029-8224311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80003    陕ICP备05001925号-1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964号

新闻热线:029-82244483    邮箱:sanqincom@163.com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1号

中国互联网辟谣平台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