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老兵李广发 记者 彭一鹏 摄
记者 贾维
“先生让我去教学哩,我不去,我要去当兵,打日本鬼子!”7月24日,在富平县刘集镇张北村的一个农家小院里,百岁老人李广发悠闲地坐在藤椅上。聊起当兵的那段岁月,老人立刻挺直腰杆,声音也高了几分。
1925年10月,李广发出生于西安市的一户普通家庭。上学时,他肯用功,成绩好,是校长俞群信看重的“好苗子”。“广发,以后留学校当老师吧,教娃娃们认字。”老人回忆着校长的期望,“可那时国难当头,我不去教学,非当兵去不可。”
1941年,16岁的李广发原本打算升学,但当时战火纷飞,他早早拿定了主意:入伍。征兵消息一到,他立刻报名,到部队后被编入国民党第八战区司令部特务团,做后勤押运工作。
“那时候啊,我是‘押钱’的。”李广发清楚记得,从宝鸡到兰州,从西安到汉中,他多少次挤在颠簸的军车上,怀里紧抱着枪,旁边就是押送的军饷铁箱和前线急需的粮食弹药。“上战场,怕不怕?”记者问道。
“哪有时间想怕不怕,真上了战场,就一个念头:往前冲。”1945年初,中国远征军及盟军在滇西、缅北发起最后攻势。李广发随队支援,到云南打完第一仗,就传来消息:“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抗战胜利后,李广发回到老家。他脱下军装,很少提起自己的抗战经历。1947年,经姑姑介绍,他认识了家住富平县的曹秀兰。1950年,两人成了家。
“我身体好,能帮人一把就帮一把。”1965年,富平县医院收治了两名急需输血的患儿,恰好被李广发碰上,他二话不说撸起袖子献了血,后来医院还专门开会表扬他。富平县成立爱国献血队时,李广发第一个报了名。泛黄的本子上,记录着他数十年的献血经历,映照出一位老兵朴素的家国情怀。
街坊邻居更佩服他对孩子上学的较真。家里不宽裕,李广发却铁了心:“砸锅卖铁也得让娃读书。”他常跟孩子说:“我当年没当成老师,你们得好好学本事,将来为国家出力。”这份坚持有了回报,家里有3个孩子考上了大学,成了村里有名的“书香门第”。
“你看,这拐杖是我的‘腿’,那藤椅就是我的‘床’,没事跟老伙计们聊聊天,现在这日子好得很!”采访结束时,谈及现在的生活,李广发脸上漾出了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