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都市报-三秦网讯(记者 杨琪)盛夏的秦岭深处,陕西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迎来了一群朝气蓬勃的探访者。西安邮电大学外国语学院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师生一行,顶着烈日深入山林村落,围绕“自然教育基地建设与研学旅行劳动教育开发”与“生态旅游对保护区周边乡村的溢出效应”两大核心课题,展开为期两周的深度调研,最终形成两份沉甸甸的实践报告,为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赋能乡村振兴贡献了青春智慧。

劳动教育:青山为课堂,汗水育新人
“以前总觉得劳动教育离我们很远,这次扛着设备走巡护路、清理入侵物种、记录生态数据,双手磨出水泡、汗水浸透记录本,才真正体会到‘劳动创造价值’的深刻含义。”实践队队长张涵柏在密林深处的监测点对记者感慨道。团队深入保护区核心区域,与巡护员同吃同住同劳动,亲身参与野外监测、环境维护等基础工作。
带队指导教师晋金才在调研现场补充道:“劳动教育是立德树人的重要环节。长青保护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保护实践,为青少年提供了绝佳的‘自然课堂’。建议设计‘森林守护者’‘生态观察员’等沉浸式劳动教育研学实践项目,让青少年在辨识珍稀植物、参与生态保护等具体劳动中,锤炼品格、增长才干,真正实现知行合一。”

绿色动能:生态红利惠乡村,青山变“金”山
在华阳古镇的农家乐小院里,实践队员唐晓变、周彤、杨若祎、谢佳辰正与民宿老板老李细算“生态账”。老李指着满墙的游客照片兴奋地说:“过去靠山吃山是砍树卖木头,现在‘吃’的是好风景!去年光土蜂蜜和山茱萸就卖了5万多,游客住得满当当。”实践队走访周边2个乡镇、8个自然村、200余家农户,调研数据显示:保护区生态旅游直接带动周边乡村超40%劳动力就业,近三年农家乐年均收入增长达23%。
长青自然保护区华阳管护站站长张晓峰对学生的调研给予高度评价:“这份‘溢出效应’报告非常扎实!学生们用数据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现实路径。生态旅游不仅富了村民口袋,更倒逼村里改造污水处理站、升级旅游公路。他们提出的‘生态体验+农事劳动+红色研学’深度游路线,为我们发展绿色经济提供了新思路。”

振兴新篇:青春方案助力乡村未来
在红石窑村委会,村支书拿着团队编制的《生态旅游收益优化手册》连连称赞:“大学生帮我们厘清了资源家底!特别是多语种解说服务建议,打开了我们对接国际游客的新思路。”实践团充分发挥外语专业优势,借鉴国外国家公园经验,创新性提出“自然教育导师培训体系”“智慧生态解说多语种平台”等方案。
“青年学子要用专业知识反哺乡土,”晋金才总结道,“这次实践是外语人才服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体现。两项成果已正式提交地方政府及保护区管理局,期待这些青春智慧能在秦岭深处生根发芽。”当被问及实践最大收获时,实践队员杨若祎同学目光坚定:“看到村民因生态保护绽放的笑容,我深刻理解了‘不负青山’的时代使命。这片绿色山河,值得我们用专业知识去守护、去激活!”

秦岭苍翠,青春激扬。西邮学子用脚步丈量绿色沃土,以专业赋能乡村振兴,在知行合一中描绘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崭新画卷。他们的实践证明:当青春力量融入绿水青山,振兴之路必将充满盎然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