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清晨的阳光斜斜切进渭南高新区的一间临街小店,26岁的徐世林正俯身于案前,指尖翻飞间,面塑福袋的褶皱渐次成形;身旁的表哥丁鹏飞掌中,面塑苹果已晕开一抹红润。这对搭档正在为月底“喜迎门花饽饽中式蛋糕店”的开业赶制样品。
“光这开脸就废了3兜子材料。”旁边的展示柜上,面塑穆桂英身披铠甲,手握长剑,眼尾微扬,很有气势。徐世林介绍,这个作品耗时一周,单是颜色配比他就试了十多次,从最初的绯红到后来的靛蓝,最终在粉与蓝的微妙平衡里,找到了属于宋代女将的气韵。
徐世林与面团的缘分,始于十年前丁鹏飞递来的一把裱花袋。2014年的夏天,15岁的他跟着丁鹏飞学做翻糖蛋糕,奶油在他手里总不听话,倒是捏塑人偶时上手很快,别人要练半年的卡通造型,他看两遍就能捏出七分像。“那时候觉得面团比奶油听话,你对它用心,就能捏出想要的样子。”徐世林说。
2019年,徐世林拜师新派面塑艺术家郑更民。师父见他手指灵动,丢来一团面说:“先捏一千张脸。”那段日子,他在出租屋里摆着镜子练表情,看戏曲视频学身段,连吃饭都盯着邻桌食客的眉眼琢磨。有次郑更民接了西安某商场泥塑陈设的活,并将部分泥塑制作工作分给徒弟们完成。验收泥塑时,郑更民指着一组赶集人物像笑着说:“这千人千面的劲儿,是世林捏的吧?”作品被一眼认出的瞬间,徐世林顿悟:“手艺藏不住心思,捏在面团里的专注,总会被懂的人看见。”
“手艺刚够看,心性还差得远。”更让徐世林受用的,是师父身上的沉静。每逢他沾沾自喜时,一盆“冷水”便适时泼下。三年磨砺,少年浮躁悄然褪去。“师父教我的不只是捏面,更是教我与面团对话。”徐世林说。
2022年的冬天,徐世林揣着自己做的老虎馍,敲开了花馍制作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刘淑梅家的门。那只老虎耳朵上的绒毛用细篾挑出层次感,虎口的弧度藏着一股憨劲,让见惯了传统样式的刘淑梅眼睛一亮:“这娃把面捏出了精气神!”
师从刘淑梅的日子,是另一种修行。老师不仅教徐世林学习以蔬菜汁调色,将“寿桃”“喜馍”等果蔬花馍赋予新意,集观赏、食用、健康于一体,还让他在每周的分享会上,站在台前讲有关花馍的故事。初登台时,他手心冒汗,后来渐渐能将面团的故事娓娓道来:“您看这龙凤呈祥馍,龙鳞要用竹刀斜着刮,凤羽得顺着力道捻,就像过日子,得有章法才好看。”
随着学习的深入,徐世林的表达力精进,性格也越来越开朗。昔日捏面总蜷缩在角落的他,如今能笑着与师友探讨配色,更将面塑的细腻悄然融进花馍,无论是简单的面人还是复杂的作品,都在徐世林的指尖间栩栩如生。
最难的时候,为了生计,徐世林白天在电子厂流水线上重复机械动作,晚上回宿舍就着台灯捏面人,工资除了糊口,全换成了面粉和工具。这份坚持,终于等来开花结果。今年夏天,他和丁鹏飞盘下这间小店,经营面塑、花馍和中式蛋糕。丁鹏飞沉稳,负责店铺运营和客户沟通;徐世林灵动,专攻创意和制作,性格互补的两人,配合得正好。
风吹过店门口的风铃,柜台里的面塑穆桂英仿佛眨了眨眼。这个26岁的手艺人或许不知道,他指尖流转的不只是面团,更是一场关于传承的青春叙事。新颖的创意为传统技艺注入活力,老一辈的手艺在他手里焕发新彩,就像他捏的那些花馍,蒸腾出的不只是麦香,还有属于新时代的、生生不息的热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