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儿童电话手表的市场普及率约为30%,城市里甚至过半孩子佩戴,它几乎成为孩子们的“腕上标配”。
有人说它是保障安全、方便沟通的“神器”,是刚需;也有人担忧,功能越来越像手机的儿童手表,正背离它的最初定位。
儿童手表诞生时的“安全、沟通”功能,确实守护了孩子成长,值得肯定。但如今,它集学习、健康、社交、游戏等功能于一身,活脱脱一部“迷你手机”。
当手表与手机的界限日益模糊,问题来了:该不该让孩子佩戴功能如此丰富的表?哪些功能该限制?如何合理使用?
换个问题问家长:“您会让孩子带智能手机吗?会限制他用智能手机吗?”答案往往很明确。因为家长们清楚手机的危害:分散注意力、影响睡眠与视力、干扰学习、引发社交障碍等。
所以,问题的核心在于:手表不能变手机!必须为它的设计和使用划清界限,这需要多方合力。
政府要设置“硬杠杠”,确保儿童手表市场不越界。今年5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开征求对《儿童手表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的意见。包括“儿童智能手表不应预置包含游戏、小说等娱乐导向功能的应用程序”“儿童智能手表及其预置应用程序不应设置开屏广告”等,这些细致入微的规定,反映了儿童手表在设计、生产和销售中的“硬杠杠”正在形成。
企业要认清需求本质,确保手表功能设计合理。功能的丰富和儿童手表需求简单的本质,并不是完全对立的。企业要围绕“守护安全,促进成长”的核心需求,找准产品设计的发力点。在安全保护、紧急沟通的传统功能上不断优化;在开放性、社交性和娱乐性上则要加以限制,甚至禁止。
家长、学校要加强管理。家长首先要考虑孩子是否需要“儿童手表”。若需佩戴,家长要密切关注手表的使用情况,做好监管第一责任人。学校也要加强教育引导,让孩子们正确认识手表只是工具,避免攀比和盲目跟风。同时,家校要共同制定儿童手表使用规则,比如限制使用时间、禁止在上课时使用等。
数字时代,科技赋能孩子成长是好事。但孩子自我认知弱、辨别力不强。面对智能产品,我们还需替他们把好关、划清线、掌好舵。
因此,让儿童手表回归“守护者”的本分,切莫让它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绊脚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