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子洲以龙头企业为依托,创新链式思维,深挖“土”资源、扩大“羊”规模、放大“绒”优势、做大“肥”产业,探索出一条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的特色发展之路。子洲县红太集团旗下陕西浩丽绒山羊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是子洲县的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本文以该企业为调研对象,探析全县产业融合发展。
打造国家级产业融合示范园区
2017年以来,红太集团通过垦荒造地、填沟建厂等举措,累计投资6.3亿元,建成集绒山羊标准化规模养殖、羊绒分梳、保税仓、交易中心、饲草饲料及生物有机肥生产加工等多板块于一体的中欧国际乡村振兴产业示范园。
该园区先后获评陕西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如今,园区已形成年分梳羊绒300吨,生产羊绒制衣50万件,加工生产颗粒饲料10万吨、生物有机肥15万吨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全产业链体系。目前,红太集团已建起河北清河、陕西榆林及欧洲三大板块,下设7个子公司,业务版图持续拓展。
创新“飞地园区”的发展路径
针对子洲土地资源紧缺、规模化养殖受限的实际情况,近年来红太集团以“飞地园区”模式打破地域限制,通过跨区域布局拓展发展空间。
在定边县租赁2万余亩土地,建成稳定的饲草供应基地,夯实养殖产业基础;在榆阳、靖边、定边、子洲、绥德、米脂等县区已建设了1万余亩的有机农业种植基地;榆阳区轻纺园年产300万件羊绒深加工项目及意大利米兰羊绒海外仓,正全力推进建设;已在榆阳区巴拉素镇建成100万吨生物有机肥厂和粮食烘干厂;规划在横山区建设的超细绒山羊种羊培育示范园正在积极协商中;初步构建起以子洲为核心,定边、榆阳、横山为支撑的“两县两区”超细绒山羊百亿级产业集群布局,为区域产业协同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坚守“披沙拣金”的工匠精神
“让子洲羊绒走向世界”。近年来,红太集团依托科技赋能,推动传统产业向新质生产力转型。
一是强化产业链前端科技研发。与中国农科院等国内顶尖科研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成功攻克优质绒山羊繁育技术,产出的羊绒细度小于14微米、长度大于40毫米,远超国际奢侈品原料标准,赢得轻纺业界广泛认可。二是强化产业链末端市场拓展。凭借出众品质,吸引阿玛尼、杰尼亚、普拉达等国际奢侈品牌原料方与红太集团合作。2023年,德国知名品牌BOSS将红太集团确定为驼色线在欧洲以外的唯一供应商,“红太羊绒”“FTC”等品牌已成长为享誉国内外的行业翘楚。
践行“土养万物”的绿色理念
2023年以来,为延长产业链、提升羊粪附加值,红太集团斥资2.4亿元购买了青岛农业大学研发的生物有机肥专利技术,研发出“红太365高效生物有机肥”。该有机肥不仅能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肥力,而且只施一次底肥,既减少劳动力投入,又降低种植成本。
2024年,红太集团在榆林8个县区布局33处“红太365乡村振兴万亩示范园”,总面积达1.2万亩。示范园农作物长势喜人,农产品质优味佳,农民收入显著增长。该有机肥已被农业农村部推荐至云南、广西等六省(区)推广应用,均取得良好效果,为有机农业循环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让餐桌上的食材更加绿色营养,让舌尖上的菜肴更加美味可口,让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