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研学的学生。本报记者 陈静 摄
本报讯(记者 陈静)“‘亚’象征显赫武职,‘册册’则标记着作册官的身份——这是西周王朝中枢的‘笔杆子’……”7月22日,走进泾阳县博物馆青铜器展厅,一群小学生围在展柜前聆听讲解员讲解,玻璃展柜内,绿锈斑驳却纹路清晰、鼎腹内壁刻有“亚夫父辛册册”六字铭文的铜亚夫父辛册册鼎成为此刻展厅中最具分量的低语。
“这座承载千年文脉的殿堂,其根基可追溯至宋元祐五年的文庙。历经明清两代,虽遭地震、战乱等之劫,但历代知县皆致力于修缮,至清朝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安吴堡吴周氏慷慨捐资,进行大规模重建,使得戟门、东西庑殿、大成殿等主体建筑得以保存至今。1992年,泾阳文庙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桑宁馆长介绍,经过多年的筹备,博物馆1997年正式向公众开放,文庙在延续儒家文化传承教育的同时完成现代转身,成为集中展现泾阳历史与古建价值的博物馆。
馆藏近3000件文物中,商末周初青铜器群与改写中国航海史620年的杨良瑶墓神道碑堪称“双璧”。戈族墓青铜器以族徽铭文勾勒出一个古老部族自夏至周的迁徙长卷;而基本陈列以“泾阳历史文化”为主题,通过多个单元串联起从远古石器时期到明清陕商传奇的泾阳通史。碑石陈列区铭刻着历代文人墨客的诗词歌赋和历史文献,展现了泾阳的文化底蕴和书法艺术;大成殿陈列则以孔子及儒家思想为核心,展示了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对泾阳地区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深远影响。
在传承和弘扬泾阳历史文化方面,博物馆积极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定期举办的公益讲座、专题展览、研学体验等,吸引了众多学者、学生和文史爱好者参与。活动不仅丰富了公众的文化生活,还为泾阳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时,博物馆还注重与学校、社区等机构的合作,通过开展课外实践、文化进社区等活动,让更多的学生和居民了解泾阳的历史文化,增强他们对家乡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使泾阳的文化基因在新时代得以延续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