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西安 /正文

让向善之心转化为行动之力

2025年08月01日 21:05:05 来源:西安晚报

7月25日晚,34岁的李静毅用纵身一跃的决绝,在湍急的水流中划出了一道震撼人心的生命弧线,一个平凡的生命以最壮烈的方式为“见义勇为”作出了最滚烫的注解。

见义勇为,并非抽象的道德符号,而是危难时刻的人性觉醒。面对落水的7岁孩子,李静毅没有考量风险成本、没有权衡利弊得失,而是选择毫不犹豫地跳入湍急的河水中。这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抉择,不是鲁莽,而是对良知的本能回应,是刻在骨子里的善良与担当。这种善良与担当,在日常生活中或许只是李静毅随叫随到的热心肠、是“宁吃亏不占便宜”的处世原则,却在生死关头升华为照亮他人的生命之光。同时也让我们看到:正能量并非遥不可及的宏大叙事,而是潜藏在普通人血脉中的道德基因,只要有需要便能喷薄而出。

一人兴善,万人可激。李静毅牺牲后,市民自发献上的鲜花汇成花海,网络上满是“英雄一路走好”的留言,政府部门快速启动表彰与帮扶机制……一系列举动,不仅是对李静毅个人的尊重和肯定,也让我们相信:社会对英雄的敬仰和对正义的追求从未缺席。这种集体性的情感反馈,也恰恰印证了见义勇为是深藏在大众心中的价值追求。当一个人愿意为陌生人挺身而出,整个社会都会为他动容;当这种行为得到应有的尊崇与善待,就会形成“好人有好报”的正向循环,让一颗颗向善之心转化为行动之力。

弘扬见义勇为的正能量,既需要精神层面的礼赞,更需要制度层面的托举。事发后,高陵区迅速启动的见义勇为认定申报工作、西安见义勇为基金会及时送去的慰问金,不仅是对英雄的告慰、对社会善意的呵护,更应成为完善见义勇为保障体系的契机,让英雄家属在物质上有依靠、精神上有慰藉,以此让“勇为”者无后顾之忧、“敢为”者层出不穷。

李静毅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34岁,但他身上彰显的见义勇为精神,将激励更多人在危难时刻见义勇为、挺身而出,向善而行、向险而往。

来源:西安晚报 【编辑:吕媛媛 见习编辑:李嘉诚】 【责编:张彦刚】
秦闻客户端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9-63907152    举报邮箱:shxiwxb@126.com     陕西舆论环境违规线索举报:029-8224311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80003    陕ICP备05001925号-1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964号

新闻热线:029-82244483    邮箱:sanqincom@163.com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1号

中国互联网辟谣平台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