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10时,碑林区张家村街道黄雁社区的居民崔元凤打开手机进入直播间。她看的并不是带货直播,而是黄雁社区党委书记杨潇和社区工作人员正在给大家讲解高龄补贴政策。
从2023年初来到黄雁社区,这位“80后”社区书记带来了很多新玩意儿——她搭建起社区直播间,让党的惠民政策直通每家每户;创立了全省首个“融救联助”服务体系……她以实际行动诠释“民之所盼,政之所向”,被群众评议推荐为2025年二季度“西安好人”。
开通直播
让居民足不出户就能了解政策
“我刚来社区时发现,尽管工作人员经常宣传为民政策,但很多行动不便的老人和忙于上班的年轻人还是一知半解。看到‘直播’很火,我就想,社区是不是也可以弄个直播间,用来宣传政策,更好地为民服务。”杨潇说。
这件事说起来容易,可在筹备过程中,难题层出不穷,直播设备调试、网络稳定性保障、内容规划等,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精心考量。杨潇和工作人员常常加班,反复琢磨、尝试。经过20多天努力,直播终于开起来了,让杨潇惊喜的是,“首播”观看人数就达到了600多人。
“办理高龄补贴都需要交啥资料?”“叔叔,您来的时候带上身份证原件、户口本首页和本人页复印件……”一问一答间,居民们足不出户,就把政策掌握得明明白白。
慢慢的,直播内容越来越丰富。杨潇整合辖区资源,邀请来碑林区党代表为青年就业创业支招;碑林区人民法院法官化身“主播”,为居民零距离普及法律知识;陕西省护理学会医生们,通过镜头帮助居民直观了解居家急救知识……
线上居民们反映的问题,线下就有社区工作人员入户解决。
“我爱人前阵子因意外腿部骨折,我得在家照顾他,外出很不方便,能不能帮帮我们?”直播过程中,杨潇看到了这样一条弹幕。随后,她和社区“小雁”志愿者来到发送这条弹幕的老人家里看望,并联系医疗机构医生上门为老人做健康检查,后期,志愿者们定期为老人提供上门帮扶和陪伴服务。
直播间将为民服务触角延伸到每家每户,开播两年来,获得居民点赞30万次,浏览观众达4万人次。180多场直播如同一盏盏路灯,照亮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
“融救联助”
让为民服务更通畅
如何整合政策、人力等各种资源,让为民服务“最后一公里”更加通畅?
在杨潇的推动下,社区创立全省首个“融救联助”服务体系,整合53项救助政策,链接78名“双报到”党员、56家驻地单位、38家社会组织和260余名志愿者,构建起兼顾物质与精神需求的多维救助网。
86岁的钟志贤老人因意外导致高位截瘫,儿子钟红东辞职在家,专职照顾老人。“最头疼的是陪我爸外出看病,一个人根本忙不过来”。钟红东说。
杨潇通过“融救联助”服务体系,对接辖区医院,医护人员每月上门为钟老义诊并无偿为其提供导尿管,解决了老人看病难题。链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协助老人申请了家庭病床服务,让老人在家就能“住院”,链接大学生志愿者为老人孙女免费提供文化课辅导。“钟红东由于辞职照顾老人,全家人经济一下子也很紧张,我们又寻找辖区资源,帮钟红东找了个送外卖的工作,这样,他照顾老人、外出挣钱两不耽误。”杨潇说。
考虑到社区里不少居民是独居老人,杨潇又联合爱心人士,打造出了“代理儿女”小分队,社区志愿者们化身老人“儿女”,帮老人买药、做饭,陪老人聊天等。老人肩颈疼,爱心企业还为老人推来了AI艾灸机器人,机器人不仅能给老人按摩,还能陪老人聊天。
截至今年3月,黄雁社区“融救联助”服务体系已让153名特殊群体受益。这项工作创举不仅吸引了省内外各级部门前来参观学习,还在全省范围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