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动态 /正文

适应新质生产力:基于黄炎培教育观的职业本科人才培养策略

2025年08月10日 14:07:28

三秦都市报-三秦网讯(李海鸽 李鹏伟 张陵)新质生产力是强调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它涵盖了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以及智能制造、绿色经济、数字经济等新兴业态。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丰富多样,它不仅包括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更强调对资源的高效利用、环境的可持续保护以及社会福祉的提升。故此,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发展新质生产力,既是发展命题,也是改革命题。

黄炎培提出的大职业教育观强调:教育要紧密结合生产实践,注重学生的实践导向、创新精神和适应性培养。其中,实践导向与新质生产力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要求相一致,创新精神与新质生产力提出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的核心理念相契合,适应性培养与新质生产力能够灵活应对变化的需求相符合。在新质生产力的背景下,人才需求日益多元化和高端化。职业本科作为现代职业教育的新生力量,其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必须与新质生产力的人才需求高度匹配,其人才培养策略必须紧密贴合新质生产力的要求,以期培养出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

新质人才培养的实践路径与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理论指导高度统一

黄炎培,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的奠基人,其教育思想既深植于中国本土,同时吸纳了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不仅侧重于技能的传授,更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和对社会实际需求的响应。这种思想与新质生产力的要求及新质人才培养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首先,新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能力、创新思维和跨学科知识整合的要求。传统劳动力的培养模式及其技能水平已不能满足新兴产业的需求,这迫切要求通过教育体制改革和技能的系统升级来适应。黄炎培的教育理念强调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的复合型人才,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致力于同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其次,黄炎培强调教育应紧密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通过设置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和课程来培养适应性强的人才,与新质生产力对新质人才的需求高度一致。从供需关系角度看,职业教育必须不断优化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以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职业教育应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和产业发展趋势,调整人才培养方向和模式,满足新质生产力的需求;同时,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也需积极与职业教育合作,提供实践平台和实习机会,促进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对接。第三,黄炎培强调职业教育应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提倡根据学生的独特潜力和兴趣制定个性化教育方案。这种个性化教育理念有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质人才,从而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创新人才的保障。因此,在新质生产力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更应深入研究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以此理论为指导,培养符合新时代需求的新质人才。

技能型社会的实现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相辅相成

2021年4月,全国职业教育大会首次提出构建技能型社会的宏伟蓝图,目的是创造一个社会普遍尊崇技能的文化氛围。同年10月,中央和国务院发布《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25年实现技能型社会的全面发展,并力争至2035年基本建成技能型社会。这一目标体现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其重要推动力。新质生产力涉及先进技术的广泛应用、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和信息化、以及生产方式的根本变革,这些因素共同推动了对高素质和高技能劳动力的需求增长。

技能型社会的构建旨在通过多种途径,如教育培训和职业发展,提升劳动者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从而满足新质生产力的需求。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为此提供了理论支撑,他主张职业教育要与社会需求和技术发展紧密结合,培养能够迅速适应新质生产力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新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不仅表现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上,更在于劳动力素质的提升和技能水平的提高。在技能型社会中,劳动者将具备更强的学习和创新能力,能够有效应对新技术和新工艺的挑战,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此外,这些劳动者还将具备优秀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进一步提升社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反之,新质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也推动了技能型社会的建设。随着科技进步和产业变革的加速,新质生产力对劳动者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这要求社会更加重视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加大教育培训投入,完善职业发展体系,为劳动者提供更多的学习和发展机会。特别是在新技术如人工智能、大数据和机器人技术的运用日益普及的今天,劳动者需要具备相应的技术理解和操作能力,以适应生产力的新需求。

技能型社会的概念突出了技能作为主要生产要素和竞争优势的重要性。这种社会构建的理念与职业教育的发展密切相关,并为职业教育提供了新的方向。在这种社会中,技能型人才的地位得到显著提升,形成了一个重视技能和尊重技能劳动者的社会文化环境。这不仅促进了个人对技能学习的积极态度,也加速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和推动了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因此,高质量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构建技能型社会的基础和前提,缺乏这样的教育体系,技能型社会的构想将难以实现。

职业本科教育在技能型社会中的战略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

在技能型社会的背景下,职业本科教育占据着不可或缺的战略地位,既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技术革新和社会进步的关键力量。通过贯彻黄炎培先生“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职业教育理念,职业本科教育致力于培养具有坚实基础知识、广泛技术技能、强大实践与创新能力的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以满足现代社会对高素质技术人才的日益增长的需求。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不仅能有效支持我国构建技能型社会,还能促进产业升级和社会稳定。

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实施标志着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的正式启动,进一步强化了职业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补充作用。在技能型社会中,对于具备深厚专业知识、精通技术操作及解决关键技术问题的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尤为迫切。这些人才不仅是技术革新的推动者,也是构建技能型社会的关键力量。

职业本科教育的核心目标在于培养能够在实际工作中主动发现并解决问题的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这些人才应具备坚实的基础知识、综合性技术技能,并能有效应对生产一线和工程现场的复杂多样问题。此外,他们还需具备专业技能和技术革新能力,在生产、建设和管理等关键部门发挥核心作用。

根据职业本科教育教学实践经验,新质人才培养应着重四个能力的培养:一是基础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辨能力,为技术技能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是专业能力的培养。不仅涵盖专业技术操作的能力,也应包括对专业知识的深入理解,确保能在多个相关工作岗位上胜任。三是应用能力的培养。强调技术与科学的融合,注重技能与技术的同步发展,提升工程思维和系统集成的能力。四是双创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通过实践和技术创新,增强终身学习的能力和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的能力。

此外,弘扬“工匠精神”,即敬业、专注与求精的精神,是职业本科教育的一个重要方向,也是技能型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基本要求。

职业本科教育中适应新质生产力的人才能力培养关键挑战与改革策略

在技能型社会及新质生产力的推动下,职业本科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是教师队伍的素质和专业背景。尽管近年来职业院校师资的学历层面得到了提升,但教师们普遍缺乏对职业教育深层次的认知和行业实际工作经验。黄炎培先生在《怎样办职业教育——敬告创办和改办职业教育机关者》中深有感触地指出:“而职业教育,不惟着重在‘知’,尤着重在‘能’,在‘先知觉后知’;此外,还须郑重地补充一句——‘先能授后能’”。职业教育应重在实践能力的培养,而非仅仅在理论知识的传授上。教师应具备实际职业技能及行业的最新知识,以适应教育的实际需求。当前,职业教育的教师多为普通高等教育背景,缺少企业一线的实践经验,这严重制约了职业教育质量的提升。因此,构建“双师素质”的专业教师队伍成为确保高质量职业本科教育的关键。基于此,推动科研成果有效反哺教学,可以显著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与教育质量。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行业相关科研项目,建立成果向教学内容转化的机制,并通过案例教学法将实际科研案例融入教学,是构建“双师素质”专业教师队伍的关键策略。这不仅响应了黄炎培的教育理念,也符合当前职业教育面对新生产力要求的发展趋势,实现了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结合,确保了高质量职业本科教育的实施。

面对新质生产力的挑战,职业本科教育的实验实训体系亟待改革。目前的实践教学过分强调基础职业技能的培养,不能满足对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日益增长的需求。新质生产力要求人才不仅具备深厚的技术技能,还需有能够推动技术创新和跨领域融合的能力。职业本科与高职专科的差异化要求我们在实验的基础上加强试验性教学,以探索和创新为核心,培养学生的高级技能和创新能力。针对部分职业院校实践教学内容和条件与企业需求脱节的问题,需要对职业本科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系统性和综合性的改革,更新教学内容,并建立新的实践教学载体,从而构建符合新质生产力要求的职业本科教育新模式。

通过这些改革,职业本科教育将更加强调个性化和多元化,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跨行业领域的综合能力,以适应快速变化的行业环境和技术进步,满足未来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这种教育模式不仅响应当前的技术和工业需求,更预见未来职业教育的转型和升级,确保培养出能够驾驭未来技术潮流和市场变化的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

新质生产力与技能型社会需求下的职业本科实践教学新范式

在面对新质生产力的崛起及技能型社会的需求下,职业本科教育的实践教学模式必须进行快速转型。黄炎培先生的教育观念为这种转型提供了宝贵的指导。他倡导职业教育应加强与产业界的紧密合作和沟通,通过校企合作的产教融合模式,调整教学内容、课程设计及师资队伍,以提高教育质量与社会适应性。此外,实施“三融”策略——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职普融通策略旨在消除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的界限,实现资源共享和课程互补;产教融合则进一步强化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协同,使教育内容与行业需求紧密对接;科教融汇强调科研成果在教学中的应用,推动教育内容的创新和更新。

职业本科实践教学的改革须臾不可或缺地实现三个关键转变,以实现实践教学“新范式”。首先,实践教学内容应从单一的验证性实验扩展至探索性试验,采纳双轨并进的教学模式。其次,教学方式应由简单的操作训练转变为综合性的问题发现与解决能力培养,更符合用人单位对“现场工程师”的实际需求。最后,实践教学环境应从传统的实景实训转向结合数字化手段的虚实结合教学,以适应教学内容的广泛化、复杂化。由实验到试验,由重复训练到能力培养,由实景教学到虚实结合的三个核心转变即就是职业本科实践教学改革今后的三个发展方向,职业本科实践教学改革的“新范式”。

进一步,职业本科教育在人才培养上应注重能力与职业素养的全方位发展。这包括从基础能力到双创能力的系统培养,以及职业素养的深度挖掘。教育模式应围绕“用、专、匠、新”四个维度进行创新,既强化与传统本科和高职教育的差异化,也为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框架。这种多维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旨在满足技能型社会的复杂需求,促进学生在技术技能和创新思维上的全面提升。

职业本科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新内容和新样态在满足技能型社会与新质生产力需求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黄炎培等先贤的职业教育理论指导下,这种培养模式不仅要求深入理解和精准掌握技术知识及创新思维,还需特别重视行业标准和实践能力的系统培育,以实现人才培养的全方位发展、多维融通与双向贯通。通过加深对职业核心素养的探索和持续的技术实践,学生能在心理和精神层面获得全面提升,培育出劳模精神、鲁班精神、工匠精神及创新精神,从而为社会、产业和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培养出高层次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编辑:薛诗彤】
秦闻客户端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9-63907152    举报邮箱:shxiwxb@126.com     陕西舆论环境违规线索举报:029-8224311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80003    陕ICP备05001925号-1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964号

新闻热线:029-82244483    邮箱:sanqincom@163.com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1号

中国互联网辟谣平台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