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特色种植企业、养殖企业已经在广阔农村“遍地开花”,但企业有活没人能干、群众赋闲发愁找不到活,成为制约发展的矛盾。凤翔区范家寨镇董家河村却通过成立劳务专业合作社,为村民和用工企业牵线搭桥,向周边企业输送务工人员130人次,实现了企业用工与劳动力务工“双向奔赴”。笔者认为,劳务专业合作社通过为务工人员和企业匹配供需,让农村富余劳动力更好适应市场需求,提升服务竞争力,激活了村民在家门口务工的“幸福密码”。
乡村振兴要提档升级,不仅得农民抱团取暖,更得周边“龙头”企业引领带动。应势而生的务工专业合作社恰好成为两者间不可或缺的桥梁纽带。用工企业招人最担心务工人员“有劲不会使”,务工人员最怕找的活干不了,能干的找不到。而劳务专业合作社作为农村服务型合作组织,恰恰是以突出当地某一种产业、某一种品牌、某一种民风习俗的优势,根据主导产业和用工单位需求进行科学规划设定,在对务工人员“订单式”技术培训的基础上,为劳动人口搭建起务工就业服务平台,有针对性地为当地农民和用工企业架起“鹊桥”。不得不说,农村劳务合作社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一种形式,对于提升农村劳动力务工组织化程度、拓宽就业渠道、促进共同富裕和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当然,劳务专业合作社要实现有序化、科学化、规范化发展,不能仅仅停留在务工技能服务培养、帮助务工人员就业等基础性工作上,还必须坚持市场化运营、精细化发展的理念。要根据市场需求新形势、新特点、新要求进行劳务服务方式的动态调整,积极引导农民拓展服务内容,以适应现代市场的需求。要着眼长远、着眼实际筛选用工企业,不能有“拾到篮子都是菜”的思想,必须紧盯市场需求、效益保障、企业信誉等,坚持劳务服务良性发展。要坚持在维护务工人员利益上下功夫,主动将维权关口前移,在为企业提供务工服务的同时,充分利用法律手段,积极参与合同审核以及纠纷调解,当好务工人员“娘家人”,保障务工人员劳动权益和人身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