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雨坤带着孩子在公园玩耍 受访者供图
清晨六点半的奥地利格拉茨,29岁的杨雨坤已经起床,开始一天的忙碌。洗漱完毕后,他熟练地冲好奶粉,转身进卧室轻轻拍醒女儿布布。
西安小伙儿杨雨坤既是一位父亲,也是奥地利格拉茨工业大学计算神经科学在读博士,近日记者采访了他,听他讲述“奶爸海外带娃读博”的故事。
边读博,边带娃
杨雨坤是土生土长的西安人,从西安交通大学毕业后去了美国杜克大学读研,硕士毕业后他结了婚。当时夫妻俩的计划是,他申读美国的博士,妻子申读同校的硕士,一起去读书。婚后等签证期间,女儿布布出生了。
2022年9月,女儿布布快1岁了,妻子拿到签证去了美国,但杨雨坤的签证一直没有办下来。2023年2月,杨雨坤收到奥地利格拉茨工业大学博士录取通知,可棘手的问题随之而来:女儿怎么办?
妻子在美国,当地普通幼儿园的托管服务每月3000美元左右,那是杨雨坤负担不起的价格。剩下的可选项就是:要么他带孩子去奥地利,要么把孩子留在国内由家里长辈抚养。
杨雨坤的计划是先由父母带孩子,自己去奥地利租好房子买好家具,熟悉了当地生活,再把女儿接过去,边读博,边带娃。周围的亲戚朋友们觉得荒唐,一个大男人带娃读博像过家家。但杨雨坤义无反顾,“我是小孩的爸爸,我不带谁带?”就这样,杨雨坤安顿好后,就把女儿接了过去。
“双线作战”的日常
清晨六点半,闹钟还没响,杨雨坤已经醒了。匆匆洗漱完,叫醒床上熟睡的小丫头,七点半送进托管班,八点准时坐在办公室。
下午三点,杨雨坤就得往托管班赶。接上女儿,三点半的公园或游乐场是雷打不动的“必修课”,杨雨坤一边看女儿在滑梯上咯咯笑,心里还得琢磨着白天没有完成的工作。下午六点回家做晚饭,吃饭。灶台的烟火气刚散,就得陪玩、洗澡、哄睡。常常是怀里的小人儿还没完全闭眼,杨雨坤就沉沉睡去。偶尔他也得撑着睁开眼,爬起来把没看完的文献、没写完的报告捡起来。
最难的是女儿两岁时期,刚到奥地利,正赶上幼儿发育的秩序敏感期,日子过得更加艰难。哪个开关必须她来按,哪个抽屉得由她关上,一丁点小事没顺她的意,立刻小嘴一瘪,眼泪就掉下来。杨雨坤只能一遍遍劝自己:小孩子的大脑还没长好,那些执拗、拖延、说变脸就变脸的小脾气,本就是成长中该有的模样。再累,也得等她慢慢把“秩序”二字刻进自己的小世界里。
学习和带娃这两件事很难平衡。“读博带娃,日子像在走钢丝。”杨雨坤说,导师严苛,有时候下午五点要开会,可托管班早放学了,就只能把女儿塞给朋友看一会儿。
冬天最是熬人,女儿隔周就病,一病就赖在怀里不肯撒手,没法送托管,杨雨坤只能带她在家办公。
重新定义父亲角色
好在妻子如今终于在奥地利找到工作,一家人已经团聚,生活渐入安稳。谈及带娃,杨雨坤的态度始终笃定:“带娃不是妈妈的天职,也是爸爸该做的事。”
“育儿从不是谁帮谁,而是两个人并肩作战。”在他看来,应该建立让父母双方都能从容平衡的育儿体系。从前独自带娃时,国内亲友常问“你媳妇怎么放心”,甚至劝他“让老人来奥地利帮忙”,他的回答始终如一:“我是布布的爸爸,这是我的责任。”
一家团聚之后,看到妈妈,女儿起初总躲在杨雨坤身后。那份疏离,让杨雨坤切身体会到父母任何一方的“缺席”对孩子的影响,他说,理想情况下父母一起照顾孩子一定是最好的,但是有的家庭中,爸爸在育儿这个过程中却是缺席的。“只有当父亲们都觉得带娃是天经地义的责任,妈妈们也觉得自己拥有同等出去打拼的机会,孩子们才能真正拥有完整的爱。”
随着女儿慢慢长大,也一天天变得更加可爱起来。当被问“若重来一次,还会选择早早生小孩、带娃读博吗?”杨雨坤的答案依旧坚定如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