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西安 /正文

铁道“向阳花”:在钢铁脉络上绣“芳华”

2025年08月12日 16:59:46 来源:西安晚报

刘晨在机柜二层作业

邵宏琴(左)正在指导班组成员工作

7月底8月初的西安,暑气正盛。而西安东站“四电”项目信号集中监测中心的建设现场,中铁一局电务公司“向阳花班组”的女工们,正与热浪展开角力。这支刚啃下包兰铁路三站信号设备大修工程的“全国三八红旗集体”,带着满身征尘转战新战场,续写属于她们的奋斗故事。

“向阳花”在高温中精巧作业

西安东站的信号集中监测中心,是西北铁路网络的“智慧大脑”。作为西安东站的核心配套工程,监测中心建成后,可接入150个车站,满足西延、西渝、西十等铁路线85个在建车站接入需求。此外,还预留了65个接入容量,支撑铁路网络扩展,为“八纵八横”高铁网的西北枢纽注入智慧动能。

这套工程里还藏着不少“黑科技”:冗余双光纤像并行的血管,源源不断输送数据;VPN 技术筑起无形屏障,让信息传输固若金汤。它既能集中监测多线路信号设备,更能精准诊断故障、提前预警,为列车装上“千里眼”与“顺风耳”。

但8月初高温下的建设现场,是对意志的极致打磨。基础设施尚未完工,设备机房密不透风,空调成了遥不可及的奢望。28岁的副班长刘晨蜷缩在机柜二层作业,帆布工装裹着身子,马甲领口已被汗水浸透。从远处看,她像被嵌进了柜子里,一动不能动。

“最细的线缆才0.15毫米,压进端子时,差一丝都不行。”刘晨的操作,堪称“螺蛳壳里做道场”:指尖捏着特制剥线钳,轻轻剥开网线外皮,另一只手捏着细如发丝的插针,把8根芯线一根根挑出、捋直——哪怕一根打卷,信号传输就会出岔子。记者站在一旁观察发现,她在操作时几乎屏住呼吸,汗珠从发根滚到下颌,视线却始终锁在端子排与芯线之间,手腕微旋发力,确保每根线都精准卡入。

“这台机柜要接24根网线,每根8芯,光插芯就至少192次。”班组长邵宏琴盯在一旁解释。刘晨后背的帆布马甲早已湿透,额前碎发粘在皮肤上,像给紧绷的专注又添了层枷锁。要完成这组机柜的配线,她得在里面蜷一整天。

从陇原根系到铁道繁花

1994年,兰新铁路复线工程的信号工地上,“向阳花班组”的种子悄悄落了地。主要承担铁路信号系统设备安装、配线、测试等施工任务,致力于轨道交通信号系统工程。

30载光阴浇灌,这簇花已从陇原大地蔓延到全国铁道线:这支由11名女性组成的班组中,52岁的邵宏琴是“老根”,其余全是朝气蓬勃的“90后”。她们的足迹印在郑西高铁、西安地铁、宝兰客专等20余项国家重点工程里,在300多个车站、上千面信号机柜间,布下480多万根线缆,织就铁路通信的“神经网络”。

找份稳定工作,照顾好家与娃,是许多女人的心愿。但“向阳花”们,却是群四海为家的“女汉子”。资历最老的班长邵宏琴,便是这群人的“领头雁”。

20世纪90年代班组组建时,她是最年轻的成员。20多年来,从朔黄铁路大中修到哈密铁路枢纽改造,从国铁线路到上海、郑州、西安的城市轨道,她一路历练,成了手握 “陕西省五一劳动奖章”的信号工高级技师,班组也跟着闯出了名堂。

“三十多年,我从班组最年轻的,熬成了最年长的。”邵宏琴是地地道道的“铁三代”,爷爷和父母都曾是铁路职工,对铁路人的理解,打小就在心里扎了根。

“铁路信号是‘生命线’,差一毫米都可能出大事。”她带徒弟,严得近乎”苛刻”:剥线时绝缘皮层不能多削一丝,压线时芯线不能断一根,否则整根线缆就得换,半天功夫全白费。可谁都知道,这份严苛里藏着疼惜——最累的活儿她总自己扛,把年轻姑娘护在身后。

工地的苦,外人难想象。为了少上厕所,她们整日不敢多喝水;潮湿的地下设备室待一天,衣服能拧出半盆水;“90后”姑娘们的手磨出一层又一层茧,却仍能精准操作 0.15毫米的线缆。

活儿再苦能扛,对家人的亏欠却常让这群铁娘子红了眼。邵宏琴总记得,儿子一岁多时,她去新疆戈壁施工,三个月后回家,那个曾在怀里咿呀学语的小家伙,怯生生望着她,脆生生喊“阿姨”。到了晚上,孩子还攥着她的衣角往外推:“阿姨,你回家吧。”聊起那些过往,邵宏琴脸上依旧挂着惯常的笑意,语气里听不出半分波澜,仿佛说的不是自己的故事,倒像在讲一段寻常日子里的寻常事。

如今儿子24岁,他人生的24个生日,邵宏琴只陪过两次。“好在孩子长大了,理解了妈妈的难处。”邵宏琴欣慰地说,现在儿子工作了,知道每份担当都有代价,跟她反倒比从前更亲,几乎天天打电话嘘寒问暖。

“孩子七个月以后,基本是婆婆带大的。现在我在西安,老公在咸阳,孩子在渭南老家。”31岁的技术员郭晓阳提起5岁的娃,原本亮闪闪的眼睛瞬间蒙上水汽,声音也哽咽了。她和丈夫同单位同工种,却因分属不同班组,常年东奔西跑凑不到一块儿。一家三口,散在三个城市,只有春节那几天,才能在老家匆匆相聚。

以匠心为针绣出行业标杆

工作中,班组既要保证配线精准,更要追求工艺美观。线缆规格不一,还会受天气冷热影响“闹脾气”,她们就一遍遍地捋顺、固定,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线缆藏在机柜里,为啥非要漂亮?” 记者问。

“新时代的工程,要好用,更要好看;要安全,更要精致。”邵宏琴答得干脆。

这份“精致”,藏在她们的“绣花功夫”里:圆形固线盘上的信号线被编排成朵朵“花瓣”,每道弧度都像复制粘贴;机房里,红色电源线似跳动的火焰,黄色采集线如流动的阳光,绿色驱动线像舒展的枝叶——“色谱布线法”让冰冷的设备间有了生机,更让后期维修效率提升数倍。

这是女性独有的细腻。而创新的火花一旦点燃,便成燎原之势。

针对25毫米粗的电缆布放,她们改良出带防滑握把的剥线刀,效率翻倍还不伤手;以“创新工作室”为平台,钻研出“平行作业法“,安全前提下工效提升20%;5项QC管理成果、2次“全国质量信得过班组”称号……这些数字背后,是打破常规的勇气,更是精益求精的执着。

把工程干成匠心雕琢的工艺品,“向阳花”们收获了属于自己的荣光:中国中铁“先进女职工集体“、2016年“全国质量信得过班组”、2019 年陕西省 “工人先锋号”……

“信号监测中心是铁路的‘眼睛’,我们要让这双眼看得更清、更远。”郭晓阳望着机柜里如彩虹般的线缆,眼里又亮起光,仿佛能透过层层线缆,望见远方铁道上飞驰的列车。

向阳花,性喜阳,种在贫瘠之地也能扎根,于烈日之下更显蓬勃。这支女子班组,恰似铁道线上的向阳花,以女性的细腻与坚韧,为铁路“大脑”编织神经网络;以不懈的奋斗,为新时代女性写下“巾帼不让须眉” 的注脚。

当列车呼啸而过,谁会想到,那精准的调度指令背后,藏着刘晨在机柜里蜷曲的身影,藏着邵宏琴指尖的茧子,藏着一群姑娘对“五个一致”的执着?当城市地铁穿梭往来,谁会知晓,那安全的运行保障里,潜藏着她们对家人的亏欠与牵挂,凝聚着数不清多少根线缆里的匠心?

她们是隧道里的光,是轨道边的花,是中国铁路建设者中最美的剪影。

向阳花开处,不仅有芳华,更有千万人奔向远方的希望。

来源:西安晚报 【编辑:荆学慧 见习编辑:李嘉诚】 【责编:张彦刚】
秦闻客户端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9-63907152    举报邮箱:shxiwxb@126.com     陕西舆论环境违规线索举报:029-8224311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80003    陕ICP备05001925号-1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964号

新闻热线:029-82244483    邮箱:sanqincom@163.com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1号

中国互联网辟谣平台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