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渭南 /正文

让渭南苹果走向世界

2025年08月12日 17:41:33 来源:渭南日报

   

7月1日,在白水苹果试验站的果园里,赵政阳(右二)带着学生做苹果种植与管理的日常观察和记录。 本报记者 彭一鹏 摄
  20年前,当我站在白水县的荒坡上,眼前是深陷低谷的苹果产业和满面愁容、不知路在何方的乡亲们;20年后,白水县超8成人口吃着“苹果饭”,形成了一条年产值超110亿元的产业链。我们团队培育出拥有自主核心技术的“瑞阳”“瑞雪”“瑞香红”——这些带着中国“芯”的苹果,已出口至泰国、马来西亚等14个国家和地区,在国际市场崭露头角。
  我是赵政阳,20年来,我的人生与这片黄土地上的苹果树紧紧相连。我最大的心愿就是让中国苹果拥有自己的“芯”,让更多群众增收致富。
  破冰
  2005年,在校领导的指导下,在市县两级党委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带领团队在白水县创建起了中国第一个苹果试验站。
  万事开头难。2006年,我们住在村民家里,对果农进行“地毯式”培训。记得在林皋镇可仙村,当我提出“间伐改形”技术时,“砍树?疯了吧!”“我种了一辈子苹果,没听过这歪理!”果农的质疑声几乎掀翻屋顶。
  曹谢虎是第一个敢尝试的人。他家6亩多果园,年收入不到2万元。最终他横下心:“教授,我试试!”斧头落下,455棵老树只留220棵。我们手把手教他改树形、防病虫、调肥水。几年后,全园收入竟达30万元!曹谢虎更是登上哈佛讲台分享科学种果致富的故事。
  曹谢虎的成功像星火燎原,果农争先恐后找我们来指导。我们憋着股劲跑遍160多个村,采用“1+4+4”传帮带模式,先后培养了省级果树专家10名、县级专家98名、农民技术骨干960名。
  在试验站的帮助下,白水县涌现出一大批通过苹果产业“致富又带富”的职业农民,使苹果产业以燎原之势在渭北旱塬遍地开花。
  育“芯”
  从0到1,是最难的。对农业来说,从0到1的工作就是育种。
  苹果是高度杂合的树种,要培育出集诸多优点于一身的品种,就像大海捞针。
  一年又一年,我们在试验田里数花、授粉、记录。历时20余年,经历无数次失败,我们终于成功选育出10余种苹果新品种。其中,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瑞阳”“瑞雪”“瑞香红”系列晚熟苹果新品种先后通过国审。2022年,“瑞香红”苗木生产经营权以1100万元转让费刷新全国纪录。
  “三瑞”新品种苹果的出现,实现了苹果从“论斤卖”到“论个卖”的价值飞跃。果农年均收入从不足2万元跃升至5万元左右,从业者收入较10年前增长超80%。
  现在,苹果种“三瑞”,效益能翻倍,已成为白水广大果农的共识。白水县现有果农18万人,果园面积35万亩,其中“三瑞”新品种达10万余亩。“三瑞”在陕甘宁晋等地推广近60万亩,规模持续扩大。
  飞跃
  2010年,我们开启白水苹果二次革命——推广矮砧集约高效栽培模式。起初,白水县秋林苹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林秋芳担忧销路:“苗子卖不动咋办?”“白水要建20万亩矮化基地,试验站全程护航!”我的话让她吃了“定心丸”。白水苹果新优砧木、新优品种大苗的繁育之路也随之开启。
  在试验站的帮助下,林秋芳繁育的脱毒苗木两年后卖出170万元。如今,白水矮化果园面积达20万亩,新品种脱毒植株远销海内外。
  夯实种苗基础的同时,我们与龙头企业——盛隆果业共建专家大院,制定5项从种植到冷链的企业标准,研发的保鲜技术破解储运难题,推动白水苹果产业延链、补链、强链。目前,白水已有进出口资质企业27家,年平均出口苹果15万吨,出口量稳居陕西省第一。
  回首20余年,从最初的荒坡与质疑,到如今的百亿元产业链与全球订单,这条路我们走得异常艰辛却坚定。未来,我和我的团队将继续扎根这片黄土地,用科技与汗水,浇灌出更多让世界惊艳的中国味道,让渭南的果香飘得更远。

来源:渭南日报 【编辑:荆学慧 见习编辑:李嘉诚】 【责编:张彦刚】
秦闻客户端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9-63907152    举报邮箱:shxiwxb@126.com     陕西舆论环境违规线索举报:029-8224311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80003    陕ICP备05001925号-1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964号

新闻热线:029-82244483    邮箱:sanqincom@163.com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1号

中国互联网辟谣平台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