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农谚有“早上立了秋,晚上凉飕飕。”也有“秋后还有二十四个‘秋老虎’”的说法。这两句话听起来好像前后矛盾。实际上由于各地纬度和海拔高度不同,不可能在立秋这天同时进入秋季。按照气象学的规定,连续5天平均气温下降到22℃时,为夏季的结束秋季的开始。这时秋季先从北方开始,逐步南移,按气温衡量,咸阳地区的多数地方尚未进入秋季,8月份咸阳地区的平均气温24~26℃,比7月仅差半度左右。上中旬最高气温仍可高达40℃,说明暑气犹重,所以就有了:“秋后还有二十四个秋老虎”。但是“秋老虎”并非锐不可当,随着太阳直射点的不断南移,地面温度逐渐回落,冷空气不断南侵,就带来寒冷,有时也阴雨霏霏。谚语有:“一阵秋风一阵雨、一阵秋雨一阵凉”“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说明秋季天气变化的规律。
立秋后的咸阳域内,雨水增多,天气逐渐变凉,此时的北部五县春播大豆结荚,玉米出芊挂丝,洋芋、苹果膨大,各种农作物生长对水分需求增大,故有“立秋三场雨,秕谷变成米”之说。南部八县除抓紧时间给夏播回茬庄稼锄草追肥,加强田间管理外,还要抽时间挤空闲对棉花长势较差的田块补施一次速效肥,因为此时是棉花保伏桃、促秋桃的关键时期,打顶、整枝、去老叶、抹赘芽一样不能放松,这样做是为了减少棉花烂铃、落铃,促其正常成熟结蕾。疏松土壤,提高土壤蓄水能力,结合施肥,可促使棉花秋梢长得更好。故此时,秋天棉农不能有任何松懈,要付出更多的辛劳。
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说明“秋老虎”是伏暑的组成部分。天气炎热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如果不注意防旱,就会造成减产,所以咸阳农谚说:“伏旱不算旱,秋旱连根烂”。同时,入秋后气温又会逐渐下降,也要防止早霜,必须采取措施,促使作物早结籽、早发育和早成熟。
旧时,立秋前后,咸阳域内农家妇女抽空晾晒衣服、拆洗被褥棉衣,为过冬做准备。待嫁姑娘们多聚在一起做针线、学绣花,为参加“乞巧”“赛巧”活动做准备。“乞巧”活动今已很难见到,但姑娘们聚在一起学做针线活仍可见。一些较大的村(社)或集镇纷纷举办秋忙会。有的村社还把传统庙会和秋忙会结合举办,秋忙会上设有骡马市、粮食市、农具生产市、布匹市、京广杂货市等专卖市场。现今社会进步了,都把秋忙会改称为“经贸大会”。过会期间还有戏剧演出、跑马、耍猴等文艺节目助兴。其规模不亚于各地夏收前举办的夏忙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