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在古代世界具有核心地位,而祭祀的地点就在天坛。说到天坛,现在的人们自然会想到明清时期北京的天坛,还有壮丽的祈年殿。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西汉时期也有天坛,而且其遗址至今依然矗立在甘泉山下。
西汉帝国的天坛就是甘泉宫里的泰畤,其遗址在今天的淳化县北二十五公里处的梁武帝村,这里在汉武帝时为重要的国家祭祀中心,村子北面的田野里现在还遗存有一只石熊和一通石鼓,原野上出现两个土冢,现高约15米,为三层夯土台基结构,其底部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74米,东西残宽57米,高约4米;中部近似正方形,南北长40米,东西残宽36米,高约6米;顶部基本是正方形,南北长21米,东西残宽20米,高约5米,这就是西汉时期的皇家通天台,即天坛遗迹。
司马迁在《史记·孝武本纪》中记述了汉武帝在这里举行祭祀天神的情形。当时有个叫公孙卿的,知道汉武帝痴迷鬼神之事,就对在甘泉宫祭祀天神的汉武帝说“仙人好楼居”。汉武帝信任他,在元鼎五年(前112年)“于是上令长安则作蜚廉桂观,甘泉则作益延寿观,使卿持节设具而候神人。乃作通天台,置祠具其下,将招来仙神人之属。于是甘泉更置前殿,始广诸宫室。”为迎接神仙,汉武帝在甘泉宫作通天台,益延寿观,让方士公孙卿持节在下面等候神仙到来,这一年是汉武帝首次在甘泉宫祭祀,通过设置神巫接引天神、绘壁画象神等举措交接神明,祭祀天神。
汉武帝还亲自祭拜迎神。“十一月辛巳朔旦冬至,昧爽,天子始郊拜泰一,朝朝日,夕夕月,则揖。”《史记》记述汉武帝于十一月初一冬至日,在甘泉宫清晨郊祭参拜太阳神,晚上叩拜月亮神,虔诚地行作揖大礼。
东汉著名学者卫宏曾撰写了《汉旧仪·补遗卷下》,据其记述:“汉法,三岁一祭天于云阳宫甘泉坛,以冬至日祭天,天神下。”“皇帝祭天,居云阳宫,斋百日,上甘泉通天台,高三十丈,以候天神之下,见如流火。舞女童三百人,皆年八岁。天神下坛所,举烽火,皇帝就竹宫中,不至坛所。甘泉台去长安三百里,望见长安城,皇帝所以祭天之圆丘也。”甘泉宫所在地为秦汉时的云阳县,故也称云阳宫,是甘泉宫的前身,云阳宫宛里有竹宫。祭天的圆丘即天坛,故址今天依然可寻。祭祀天神时皇帝在竹宫中望着天坛祭拜。
《汉书·郊祀志》详细记载了在甘泉宫的祭天活动。汉武帝命令祠官宽舒等在甘泉宫建祭祀泰一的祠坛,神坛依照祠人谬忌提出的泰一坛修建,分三层。五帝坛环绕在泰一坛下,各自按照其方位。黄帝坛在西南,开辟八条通达神灵的道路。泰一祭祀所用的物品,同雍城泰畤的物品相同,只增加礼酒、枣、干肉之类,还要宰杀一头牦牛作为祭品,而五帝专门用礼器盛着礼酒进献。坛下四方,是连接祭祀的地方,供奉各位神灵的随从及北斗神。祭祀结束后,剩余的祭品全部焚烧。所用的牛的颜色为白色的,白鹿放在牛腹中,猪放在鹿腹中,鹿中填装着酒。祭祀太阳用牛,祭祀月亮用三岁的羊和猪。泰一的祝宰要穿着紫衣且绘有五彩的衣服,五帝的祝宰各自跟五帝的颜色一致,祭祀太阳时穿红色衣服,祭拜月亮时穿白色衣服。
现代学者田天在其《秦汉国家祭祀史稿》中指出“甘泉泰畤的太一,则是武帝推立的全新至上神。”“太一作为西汉国家祭祀中的至上神,享祭直至汉哀帝时期。” “元鼎五年(前112年)武帝幸甘泉,‘令祠官宽舒等具太一祠坛’,《封禅书》载有太一坛形制及祭仪。泰畤为三重结构,下为四方底,上有双层八角形祭坛。泰畤的核心是中央的八角形太一坛,即谬忌太一坛。八角形‘八觚宣通象八方’,用以表示八个方位,此时,中央的祭坛上已无‘三一(天一、地一、太一)’、冥羊、马行等神,独尊太一。泰畤中层为五帝坛,用以配享太一。”“自甘泉泰畤成立之后,太一祭祀成为最高国家祭祀之一。作为至上神的太一来源于神星,兼有远古圣君的身份,其地位高于宽泛意义上的‘天’,与后代南郊祀中的至上神‘天’也判然有别。”可见在西汉时期,祭祀太一神的周到与隆重,体现了汉武大帝的天人合一思想。
两千多年的风霜雨雪,世事的沧桑巨变,甘泉宫天坛已没有了旧日的繁华与辉煌,但其迹依然可寻。面对遗址,我们还是能够想象当年祭祀天神的隆重与盛大场面,追寻人们为了和平安宁的孜孜以求,追问封建帝王们的治世理想与复杂心态,让思绪随着甘泉古宫遗址上空的风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