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臂将封装好的甑糕运往杀菌车间。
甑糕生产车间内,工人在为封装做准备。
本报记者 周思文 文/图
在陕西这片孕育了千年饮食文化的沃土上,“秦味”早已超越了食物本身的意义,成为刻在骨子里的文化符号。从西周祭祀的甑糕到大唐长安的粽子,从市井烟火的牛羊肉泡馍到节庆必备的特色糕点……这些特色美食承载着地域的集体记忆。
坐落于礼泉县的秦帝鲜集产业园(以下简称“秦帝鲜集”)深谙“秦味”的文化内涵,以科技创新为刃,破开传统美食工业化的难题,让千年“秦味”在现代化生产中既守住本真,又焕发新生,成为地域特色美食破圈的典范。
科技锁住“秦味”本真
进入秦帝鲜集生产车间前,需先经过严格的杀菌准备流程:换上连体白色洁净服,帽子、口罩、鞋套一应俱全,从风淋室出来后再用消毒凝胶仔细揉搓双手,这才算具备了进入车间的“资格”。
8月5日,记者跟随工作人员步入车间,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食材清香。机械臂伸展着灵活的“手臂”,工人们穿梭其中,仔细检查着每一个细节,不时用工具进行微调。“目前是试运行阶段,工人们正在进行设备安装调试,预计8月中旬将正式投入使用。”工作人员唐静介绍,这里引进的国际先进自动化生产线,涵盖了甑糕、粽子、牛羊肉泡馍、糕点等多类产品。
甑糕生产车间内,工人范新艳专注地监控着流水线的运作,190克的江米正通过自动化设备精准定量加入。作为西北首家甑糕工厂,全自动智能甑糕生产线实现了从原料分拣、定量配制、熬煮、输送、投料、包装到后期的灭菌、入库全部自动化、信息化数控管理,设计产能高达日产100万碗。
工艺承续“秦味”底蕴
对于工艺的传承,工厂采取“精准复刻+适度保留”的策略。研发团队保留传统蒸制火候曲线,将甑糕制作“先武火后文火”的经验转化为精确参数,让糯米充分糊化后再让糖分缓慢渗透。过去,甑糕生产的各个环节都依赖人工操作,从选料、清洗、原料搭配到生产,不仅耗费大量人力,而且产品质量的稳定性也难以保证。如今,智能化设备的广泛应用,让原料投入、产品生产以及品质在线检测都变得更加高效、精准。“这种高效节能的生产方式,不仅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还确保了产品品质的稳定均衡,使得每一碗甑糕的品质稳定如一,延续着千年‘秦味’的醇厚。”唐静说。
在长安粽生产线上,科技与传统的融合同样精妙。4条生产线严选西北特色优质食材,分米、配料环节已实现全自动化把控,包制环节仍坚守“三折成型、四指捏紧”的传统手法——工人指尖的力度既要保证粽子紧实不散,又要为米粒发酵留足呼吸空间,这份手艺里藏着无法被机器替代的温度。后续流程中,超高压灭菌技术完成杀菌,既不破坏分子结构,又解决了传统工艺保质期短的难题;智能真空灌装等先进手段,则进一步锁住新鲜与风味。
牛羊肉泡馍生产线的突破,源于产学研的深度协同。秦帝鲜集与四川大学食品与农产品研究所联合攻关,“三阶锁鲜”技术的应用让这份地道风味得以完整留存:瞬时冷冻锁住肉质纤维,生物酶解技术去除腥膻,纳米膜过滤净化原汤,最终呈现的即食泡馍,只需微波炉加热5分钟,便能还原“肉烂汤浓、馍筋光滑”的传统口感。礼泉糕点生产线则在传承中实现健康升级,钢带炉烤制工艺摒弃了传统烤盘,既提高效率又节能;冷冻饼生产线实现保鲜剂零添加,通过科技创新让“起酥36层”的传统口感与健康属性兼得,让消费者尝到新鲜与安心。
创新助力“秦味”突围
秦帝鲜集对“秦味”的守护绝非复制粘贴,而是以创新为翼,让地域特色美食飞向更广阔的市场。秦帝鲜集产业园在设计之初,就与四川大学、江南大学的食品相关专业进行了充分沟通,并聘请四川大学食品与农产品加工研究院总工程师刘昊义担任总工程设计师,将智能化、数字化、绿色节能等理念全面融入工程及生产线设计中,致力于打造一条具有大规模新质生产力的地方特色产品生产线,把地方特色食品做成大产业。
“工厂还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使用太阳能板辅助电力供给,锅炉采用最新低排氮节能型燃气炉,并且全程回收冷凝水,在节能节水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唐静介绍。
守正创新的做法让“秦味”美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传播力,开盖即食的甑糕成为高铁餐食新选择,锁鲜牛羊肉泡馍更是登上国际航班……如今,秦帝鲜集正在构建产业生态,让游客能见证从礼泉苹果到苹果酥的全过程,感受“一果一酥”里的地域巧思。
采访结束,记者回头望去,生产线依然在精准运行,货车一批批驶出工厂。这里的每一份食品,都带着秦人的烟火气息“走”向全国各地。秦帝鲜集用科技证明:地域特色不是发展的枷锁,而是破局的利器。在这片诞生过秦腔的土地上,“秦味”正以更年轻的姿态,讲述着属于中国地方美食的新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