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和群众交流的姚万顺 本报记者 彭一鹏 摄
调解像看病,讲究“望闻问切”。我叫姚万顺,是渭南高新区商城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为大家排忧解难是我的责任。
我们社区有22个小区、200余家商户,人员结构复杂,邻里纠纷时有发生。算算日子,我在社区做调解已经20年了。这20年里,我记录的案情本子已有10本,调解了上千起矛盾纠纷——从楼上漏水楼下吵着要搬家,到小两口为家务闹离婚,从两住户因空调外机位置争得面红耳赤,到老街坊为一堵墙打起官司……这些在别人看来的“鸡毛蒜皮”,在我这儿,都是天大的事。
回想刚接触调解时,我也没经验,总劝人“退一步海阔天空”,效果甚微。怎么办?我琢磨出个“笨办法”:挨家挨户上门,听委屈,问诉求,公道处理,渐渐地,群众信任我了,调解效率也更高了。
日积月累,我总结出了四步调解工作方法——“望闻问切”。按照此步骤,一步一步来,再棘手的矛盾也能找到突破口。
就拿上个月西高花园小区二次加压泵损坏的事来说。居民处理意见不一,我带着网格长闵小渭一户户上门征求意见。她不解:“为啥不召集大家开会协商?”我说:“调解就像看病,得先号准脉,才能开药方。”运用“望闻问切”,我很快找准了症结。没过多久,新的加压泵启用,难题迎刃而解。
再详细说说前阵子处理的邻里漏水纠纷。楼上张姐和楼下李哥一碰面就吵。我坐在一旁“望”,虽说张姐嗓门大,但眼神飘忽不定,不像是不给赔偿,李哥把头扭向一边,压着怒火。这就像病人发烧,不能只看到脸红就急着“开方子”。
接着就是“闻”,让他们尽情诉苦,我不光听内容,更得听“话外音”。张姐说:“谁想漏水嘛,这又不是我故意的。我家的木地板全泡了,得重新铺,麻烦着哩。”“不管咋说,你得赔偿。”李哥说,期间,他提了一句,“你家里一天到晚咚咚咚,能不能安静些。”原来,两人心里还有其他不快。
然后就得“问”,往根上刨。我先问张姐:“之前有没有发现水管滴水?家里的动静是咋回事?”又问李哥:“啥时间发现漏水的?平日休息好不?”……一来二去,两人平复了心情,商量起了如何处理。这就如同医生问出了“发病时间”和“伴随症状”,症结慢慢露出来了。
最后是“切”,找到矛盾的“脉”。我给出解决方案,张姐请专业的维修工来测漏水点,在重新装修时,顺道修补好李哥家的墙面,彼此都做一个保持安静的好邻居。两人都点头同意这个方案。
说到底,干调解的核心是,先把人的心摸清了,再把理讲透了,矛盾就像打结的绳子,一步一步捋,总能解开。今年4月,我们社区成立了“老姚说事”人民调解工作室,由我担任首席调解员,联动良田司法所、律师、心理咨询师3支专业力量,并吸纳了部分“社区能人”,形成一站式服务体系,目标就是实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矛盾不交街道”。截至目前,工作室已成功化解各类矛盾102起,调解成功率达98%以上,满意率超过99%。
未来,我将依托“老姚说事”人民调解工作室,联动居民议事会、小区业主群等载体,深化“望闻问切”调解法,推进“小事小区办、难事协同解”,守护商城社区万家灯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