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古文运动”与士大夫文学
作者:朱刚
出版社:中华书局
简介:唐宋“古文运动”在文学史、思想史、儒学史上都具有重大意义。本书在对“古文运动”既往研究的框架与范式作出谱系式梳理的基础上,标举“士大夫文学”,敏锐地抓住了唐宋“古文运动”与此前、此后文学“运动”的不同,强调科举制度产生的士大夫精英构成的唐宋社会与文学的特殊性,对“古文运动”重作定义,对其发展历程重作分期,着重阐明如“古文运动”与新儒学、贤良进卷、苏辙与“古文运动”的关系等命题,新意盎然,胜义迭出。
朱刚,1997年获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学位,现任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从事唐宋文学的教学与研究。著有《唐宋四大家的道论与文学》《苏轼评传》《新译苏辙文选》,翻译日本学者内山精也《传媒与真相——苏轼及其周围士大夫的文学》、土田健次郎《道学之形成》等。
子集兴替
副标题:中古学术著述方式的转型
作者:伏煦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简介:“子集兴替”是对中古学术史上私人学术著述方式由子书转变而文集的概括,并包括后世学者提出的子书与文集在著述性质与体例上具有一致性的诸多学术论断。本书通过转换传统学术史研究注重思想内容的模式,选择以“著述方式”作为讨论“子集兴替”的主要视角:以六朝子书文体形式的新变为基础,继而讨论子书与文集升降的内在动因及历史过程,揭示两者著述体制的异同,并兼顾后世学者提出的命题与论断,阐发其理论价值,以此作为重审相关学术史现象的途径,努力拓展中古文学与学术的研究空间,并为回归中国传统学术语境,从经、史、子、集四部之学的视野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史及文学理论,提供一种可能的路径。
伏煦,南京大学文学博士,现任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文学批评史、汉魏六朝文学。
被遗忘的中美洲
副标题:革命、暴力与移民的根源
作者:[美]阿维瓦·乔姆斯基
译者:田亦心杨承润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简介:中美洲,这块曾经诞生了玛雅文明的土地,在经历了五个世纪的创伤之后,已然被污名化为“暴力的温床”。当美国政客们在移民议题上喋喋不休时,仍有大批中美洲人为了逃离贫困、暴力和腐败,穿越重重障碍北上,以期在美国找到庇护。对安定生活的向往,反而使人们逐渐忘记了,正是殖民主义的恶性干预,才导致中美洲面临如今的困境。
阿维瓦·乔姆斯基,美国历史学家、作家、社会活动家,现任塞勒姆州立大学历史系教授兼拉丁美洲、拉美裔与加勒比研究中心主任。她曾任教于缅因州贝茨学院,并担任哈佛大学研究员,专攻加勒比及拉丁美洲历史研究。
波德莱尔与中国新文学
作者:韩亮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简介:作为19世纪象征主义诗歌先驱,夏尔·波德莱尔以《恶之花》的惊世骇俗与《巴黎的忧郁》的形式革命在法国文学史刻下永恒印记,其诗学理念更如暗夜灯塔般辐射全球。自1915年被引入中国,这位“恶魔诗人”开启了百年跨文化旅程,他既是中译本最丰的法国诗人,也是深度参与中国新文学变革的域外诗魂。本书突破传统影响研究的单向度模式,通过系统梳理百年来波德莱尔在中国的译介谱系、传播轨迹与阐释维度,完整构建其“中国化”的立体图景,特别揭示了中国作家在接受过程中展现的主体性智慧——他们并非被动移植波德莱尔的“恶之花”,而是将其嫁接于汉语诗学的根系,催生出兼具现代意识与东方韵味的文学新质。这项跨越时空的诗学对话研究,为理解20世纪中外文学交互影响提供了极具范式意义的个案。
韩亮,南京大学海外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近年来主要从事比较视野中的新诗研究,关注诗歌的跨文化传播与现代主义诗学理论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