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灰白色的残存古炮台,静卧在黄河古崖畔。古炮台紧东面,是广袤的河滩、奔腾的黄河、巍峨的中条山,西面是宽广的田野、茂盛的庄稼、延绵的村舍,南北两侧是杂草丛生、很少有人涉足的黄土崖边沿。一座炮口朝着河东的残存古炮台,已经在这里守望了八十多年。
残存的古炮台,仅剩下半截有一米多高。向东的三个射击孔仅存一大半,中间大号的朝着正东方,左右两个稍斜,仍然朝着正东方,西面的小门,只有整齐的水泥墙体,没有门框更无门扇。四周散落着大大小小的水泥残块,裸露的螺纹钢清晰可见。古炮台,依然散发着古朴、沧桑的残缺美,流淌着坚强、坚韧的力量美。我跟随父亲,头一次见到水泥、钢筋和残存的古炮台,年少的心灵受到极大震撼,在脑海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我在古炮台南边不远处的马场打工时,曾经和几位师傅一起到古炮台溜达过。几个他乡人都感到很惊奇,说是第一次见这钢筋、水泥的“时髦玩意”,别说这古炮台了。
从这儿向北不足百里,就是八路军东渡黄河出师抗日纪念地。古炮台见证了中条山下、黄河之滨,八百名“陕西愣娃”宁死不降,怒吼着秦腔,跳进滚滚黄河。这英勇悲壮的场面,仿佛就发生在昨日,令人久久难以忘怀。
古炮台静卧在黄河古崖畔,迎来朝霞、送走暮霭,以珍爱和平、守望一方的品格,激励着一代代后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