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堡正门
石狮
魏长城遗址
东高垣城堡
本报记者 杨晓妍\文 党骁\图
在渭南的灵山秀水间,除却华山、司马迁祠等声名远扬的胜景,更有一批独具魅力的宝藏乡村。它们如璞玉未经雕琢,却自有光华流转。
铁镰山绵亘,洛河水潆洄,在大荔县北部的黄土台塬上,藏匿着一个宝藏乡村——东高垣村。它肇建于西晋末年,距今有1700多年历史,因地处魏长城以东的高地上而得名。时光赋予了这座古村三个宝藏:“长城”、古堡和甜柿,让这座古村在乡村振兴中远近闻名。2016年,东高垣村入选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初秋,让我们一起探寻这座古村落里的宝藏,留住记忆,记住乡愁。
“长城”在村中
东高垣这样的地方,必不缺“古”。在这座占地面积不大的村子里,现存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魏长城遗址。
走在村中,若问魏长城在哪里?村民一抬手,便能在沟壑绵延间准确地指出位置。一路向西南,穿越村庄和连片的田地,夯土的残垣兀立。魏长城遗址,便到了。
魏长城修筑于春秋战国时期,距今2300余年。据《史记》载,魏惠王十二年(公元前358年),魏国开始在黄河以西修筑长城,以御强秦。《水经注》述,魏惠王“使龙贾率师筑长城于西边。”公元前353年建成,次年又进一步扩建。魏长城起于华山北麓,穿过渭河、洛河进入大荔县境,到冯村镇党川村,北上铁镰山到段家镇东高垣村,再翻越铁镰山到段家镇长城村进洛河,沿洛河东岸,穿越澄城、合阳、韩城等地,直达延安市宜川县境内的黄河岸边。
大荔境内的魏长城,形状规整、南北略呈直线。目前,有12处保存较好的魏长城遗址。其中,保存最好最长的一段,要数从东高垣村到长城村这一段,长2.1公里,宽16.25米,高2.2米至11.4米不等,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斗转星移,村庄与古长城相守相伴,早已融为一体。魏长城曾是守国御敌的“巨龙”,早已成为东高垣村美丽风景的“点睛之笔”。“人人都是守护者”也成为村民深谙于心的村俗民约。
“魏长城遗址,就在我家地头。”谈及从小与之为伴的魏长城,68岁的村民王彦铎言语间满是自豪。从小,他就和玩伴在村西的“土墙”边一起玩耍、一起长大。如今,遇到慕名前来的游客,他也乐意边带路边讲解:作为一位与土地打了半辈子交道的农民,王彦铎会主动在地头让出一片空地作为“缓冲地带”,用心守护“老朋友”。闲暇时,他会带着孙子到这里转一转,讲一讲魏长城的故事,让孩子们在对文物的守护中,树立起文化自信。
前不久,“70后”王永法多了一个新身份——文物保护员。作为土生土长的东高垣村人,小时候,他时常能看到长辈们守护魏长城的身影。现在,从父辈手里接过接力棒,无论农忙或是农闲,王永法都会沿着魏长城遗址走一走,仔细查看是否有人为损坏的地方。“魏长城是祖先留给我们村里的文化根脉,一定要把它守护好。”他说。
见堡便是村
垣,本义为“墙”,古时的城池或官署都会有院墙,故引申为城池。堡,本义指土筑的小城。带有围墙的叫“堡”,“堡”字从“保”,具有保护功能,是用土建成的军事防御工事。
在东高垣村的故事里,城与堡是绕不开的词。不妨猜测一下,当年,魏国屯兵于此,“堡”便是他们在长城旁的家,战时金戈铁马,闲时耕于阡陌。时光流转中,到了匪患猖獗的晚清,堡内常驻军队。在不太平的年月里,它是东高垣村人的安身立命之所。
在东高垣村西,遗存着一处古城堡,紧临魏长城遗址。2008年,这座古堡被确定为第五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自此,这里成为东高垣村继“国宝”之外的另一宝藏地。
古城堡又名东高垣古城堡,建筑时代不详,清代曾多次维修,南北长110米,东西宽72米,墙体为夯筑,四角设有城垛,城垛上原建有垛楼,四面城墙上外侧置2 米高的矮墙(俗称“墙上墙”)。据村里的老人说,人可以在内面墙上行走,如若瞭望外面情况,可在四角垛楼内墙上的哨眼观看。堡内偏北有关帝庙大殿一座。1939年,贺家洼村的小学迁来此地,城堡被辟为大荔县西北乡唯一一所高等小学堂,直至20世纪70年代,学校改为东高垣初中。时过境迁,东高垣古城堡只剩下了残败的土墙和空荡荡的大殿,往日的热闹和朗朗读书声,已成为遥远的记忆。可任由时光更迭,古城堡仍像是一位老者,守望着这方天地。
“我们的古城堡,是大荔县境内保存比较完好的古代建筑之一,对研究古代城堡建筑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说起古堡,82岁的村民王绪才打开了话匣子,言语间,甚是自豪。
曾几何时,四方的夯土院墙质朴厚重,圈起一个个温馨庭院,自成一方小天地。东高垣古城堡,是村民们心灵的归宿,承载乡愁的地方。
古村焕生机
传统村落保护,“活态”是关键。从文化挖掘到产业转化,东高垣村正在以创新思维破局,展现出新的蓬勃生机。
2018年以来,段家镇以基础设施提升为突破口,让东高垣村“焕然一新”:土路渐渐退场,柏油路蜿蜒伸展,小汽车开到了村民家门口。同时,村里陆续完成一系列民生工程:标准化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党建文化广场和标准化篮球场陆续建成,街道面貌改造、厕所革命、“美丽庭院”示范户等工程相继实施……村里越来越宜居宜业,呈现出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的好景象。
东高垣村有了“面子”,还要有“里子”。近年来,镇村干部齐心协力为村里产业发展探寻新路子——调整产业结构,深入调研市场,依托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以及东雷二期抽黄工程便利的灌溉条件,改良和栽植柿子树4000余亩,积极发展成本低、好管理、效益高的甜柿产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我们村是全县柿子种植面积最大的村,种植的‘七月黄’美名在外。1亩能收入1万多元。”年过八旬、作为东高垣村首批从事甜蜜“柿”业的人,田博的喜悦溢于言表。
“村庄有产业支撑,就有造血功能。这样,村民在‘家门口’可就业、能安居,传统村落也能真正‘活’起来。”东高垣村村民委员会副主任胡宏斌说,近年来,东高垣村依托独有的三级台塬地形优势,形成了塬上种核桃柿子、半塬栽酥梨、塬底植李子的特色产业。同时,东高垣村坚持党建引领,推动产业振兴。一方面,发挥党员带头示范作用,形成“产品加工+传统工艺”销售模式和“电子商务+现代农业”新模式,不断推动柿子、酥梨等特色农产品与花馍制作等非遗传统技艺相融合,并通过直播带货、开设网店等方式,持续壮大特色产业,实现群众增收;另一方面,实施“六乡工程”,让能人兴乡、绅士返乡、企业援乡、市民下乡、大学生“活”乡、科技强乡,培养酥梨、柿子、汽车运输、农产品加工等产业致富能人23人,吸引1名返乡大学生进入村“两委”班子、3名大学生返乡创业,培育职业农民31人,让古村绽放新“芳华”。
宝藏村里宝藏多,古村振兴的故事,正在新一代东高垣村人的身上不断延续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