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欢乐在为患者检查身体
8月13日晚8点,急诊科抢救室里的心电监护仪滴答作响。30岁的急诊内科医生张欢乐刚把一位心梗患者送进手术室,又被护士的呼喊拽回抢救台——一位哮喘发作的老人正剧烈喘息,指氧饱和度持续下降。这样的场景,是张欢乐三年急诊生涯里寻常的片段。
急诊科医生不是超人,却在无数个日夜里,活成了患者眼中的“永动机”。近日,记者走进陕西省人民医院急诊科,记录下这位“高能量”医生如何在昼夜颠倒中与时间赛跑。
急诊科的24小时
“‘三班倒’让我们就像上了发条的钟,根本停不下来。”张欢乐说,急诊内科实行24小时轮班制:早班从8点到16点,中班16点至23点,夜班从23点撑到次日8点。其中最磨人的当属中班,“下午4点到晚上11点,急诊科就像被按了加速键。”
这个时段的忙碌藏着清晰的逻辑:门诊下班的患者涌来,外院转诊的重症患者刚好抵达,白天积累的轻症患者也拖到了下班时间。张欢乐说,忙的时候,他一个中班要连续接十几个危重病人,从抢救心衰的老人,到剧烈腹痛的年轻人,再到处理酒精中毒的男子。“下班的时候手都在抖,一个班都喝不了一口水。”
夜班的挑战则在于对抗生理极限。凌晨2点到5点是相对平静的窗口,但张欢乐和同事们从不敢真的休息。“抢救室的门永远虚掩着,你不知道下一秒推进来的是高烧昏迷的老人,还是突发心梗的司机。”有次他刚趴在桌上歇一会儿,就被担架床的滚轮声惊醒,一位急性心梗的老人被送进来,他瞬间清醒,肾上腺素飙升,“就像手机快充,一秒开机。”
高能量背后的坚守
张欢乐和他的名字一样,是科室里的“欢乐果”,大家都说他能量满满,力气仿佛永远都用不完。对这样的说法,张欢乐称自己也是普通人,也会累,只是“急诊医生”这一职业赋予了他“必须打起十二分精神”的自觉与坚守。
“对危重病人而言,10分钟可能就是生死线。上个月接诊过一位心脏骤停的年轻人,从胸外按压、气管插管到除颤,整个团队在8分钟内完成了全套抢救流程。当监护仪跳出自主心率时,我才发现自己的白大褂都湿透了。”张欢乐说。
这种高压状态还要求他们练就“瞬间切换”的本领。前一秒还在安抚哭泣的家属,后一秒就要冷静地判断CT影像;刚结束一场失败的抢救,转身就要投入下一个病人的救治。“不是麻木,是必需要冷静面对,因为我们的情绪波动有可能耽误一个生命的存续。”张欢乐的声音沉了下来。
快速反应的背后是扎实的专业积累。“急诊就像战场,我们的武器必须锋利,而且要使命必达。”每天交班前,张欢乐都会花半小时复盘病例:这个病人的用药如果换一种方案会怎样?那个转诊时机是不是还能提前?他的办公桌上堆着最新的诊疗指南,边角已经被翻得起了毛边。
采访结束时,抢救室的门又开了,张欢乐快步迎上去。这是属于急诊医生的日常,没有聚光灯,只有永不停歇的脚步和时刻紧绷的神经。他们用高能量的状态对抗疲惫,用专业与时间赛跑,在生死交界处,为生命撑起一片晴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