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们正在紧张手术中
西京医院异种移植工作近年来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创造了多个医学奇迹。8月14日一大早,记者走进西京医院器官移植中心杨诏旭主任的办公室,这里摆满了锦旗和感谢信,这些荣誉的背后是一个个暖心的故事,代表着一个个鲜活生命的重生。
“肝移植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不分白天晚上还是节假日,只要有肝源,我们就要随时待命准备手术。”杨诏旭告诉记者,中心拥有一支“硬核”团队,很多时候白天工作一天,晚上突然接到电话有肝源,大家就要立即赶回医院。“所有的付出,都是为了将患者从死亡边缘拉回来,这是医者的使命。”
高速运转的团队
“昨天是我们手术日,整整一天就做了两台复杂手术。今天更熬人,得一直等待,等手术台空下做一个腹腔镜肝癌切除手术;还要等OPO(器官获取组织)的消息,去取供肝,再做一台肝移植手术。”杨诏旭告诉记者。
杨诏旭介绍,他们团队不仅做肝移植,还做胰腺、肝脏、胆道等方面疑难复杂手术,每周一三是手术日,但由于很多都是耗时间的大手术,常常会加班到晚上。其他时间,只要别的科室手术台空下来,他们也会安排患者手术。
团队的张洪涛医生在移植中心干了十几年,他对这里每个移植病人都很了解,只要提到名字,他立即能对应患者病情信息。8月7日,有一位患者做了肝移植手术,由于病情复杂,术后并不平稳,当天晚上,张洪涛直接在患者床旁的躺椅上休息,方便随时观察处理突发情况。他连续五天坚守在医院,直到11号患者病情平稳,他才放心回家。“这种危重病人丝毫不敢马虎,很可能上一秒好着,下一秒就出事了,我们得快速响应,进行对症处理。”张洪涛说。
提起移植中心的辉煌历史,杨诏旭如数家珍,在窦科峰院士和陶开山教授等历任领导的带领下,团队先后成功完成了国内首例活体肝移植、亚洲首例肝胰肾联合移植等二十余项国际国内首例手术。
坚守初心的力量
每天这样高能量运转,医生们的能量来源是什么?“把一个个患者从死亡边缘拉回来,看着他们重拾健康,回归正常生活,这就是我工作的动力。”张洪涛翻开微信朋友圈向记者介绍,这是我们20年前做肝移植的患者,他61岁还去攀登了珠穆朗玛峰,这是患者和医生共同创造的奇迹。
采访间隙,团队突然接到OPO电话,大家立即“备战”:李伟民医生出发去做取肝手术、张洪涛医生安排患者做术前准备工作;彭伟、曹阳、刘海旺、郝晓坤、刘晓艳等医生联系相关科室做术前准备工作。
下午3点多取肝回来,汪建林、彭伟立即开始修整供肝,杨诏旭、高远、杨龙和范明、张小晶开始手术。首先切除病肝,切肝完成需植入新肝,换一波医生继续“下半场”。好在手术顺利,一直到晚上11点20分,病人才推回病房,大夫们可以稍作休息,但是患者的术后诊疗护理才刚刚开始,新一轮的医护又开始加班加点忙碌了。
夜已深,这群可爱可敬的人仍在护佑生命,他们用仁心妙手让一个个患者转危为安,让一个个家庭重新绽放笑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