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远(1920—1943),原名郗天佐,化名江北,原籍陕西省华阴县。因父亲郗亟轩长期在三原经商,后举家迁居三原,在这里度过了求学时光。从三原县管家巷小学到县立中学,校园里的进步思想像种子般在他心中生根发芽,张文远积极投身抗日救亡宣传活动,成了县城里小有名气的爱国青年,《放下你的鞭子》等进步剧目里,常能看到他充满激情的身影。
1938年,中学毕业的张文远做出了影响一生的选择。经中共三原县委书记推荐、陕西省委批准,他与狄子才等10名青年一道,踏上了奔赴延安的征程。在抗日军政大学,他化名江北,如饥似渴地学习革命理论,同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将个人理想与民族解放事业紧紧相连。
1939年春,他随抗大二分校奔赴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在晋察冀军区抗敌剧社用文艺作武器,唤醒民众斗志。1940年底,他进入华北联大教育学院深造,优异的表现让他荣获边区学联一等奖。
1942年毕业后,张文远主动请缨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在龙延怀(龙关、延庆、怀来)联合县,他改随母姓,更名张文远,担任中共八区区委书记。初到之地偏僻荒凉,他孤身一人从零起步,翻山越岭走村串户,热心宣传和教育群众,努力开展敌后工作。不久,宣化县第一个党支部在常家堡诞生,这抹红色火种在他的呵护下逐渐燎原。
1943年,龙崇宣(龙关、崇礼、宣化)联合县成立后,他任第四区区委书记兼抗联主任,肩上的担子更重了,脚步也更加匆忙。
同年6月5日,张文远带领两名干部到葛峪堡(今宣化县境)开展工作,因汉奸告密,遭到20多名伪军的突然袭击。在越城突围时,他身负重伤,仍坚持掩护两名干部脱险,将文件和手枪交给他们并逼其快走,自己则用仅有的几颗手榴弹同敌人周旋,直至二人成功冲出重围。最终,张文远不幸被捕,壮烈牺牲。
为纪念张文远,经中共北平地委批准,宣化县葛峪堡改名为文远堡,一块镌刻着他事迹的石碑静静矗立,见证着当地群众对他的永恒怀念。张文远用短暂的一生,诠释了何为家国大义,他的名字永远铭刻在民族抗战的史册上。
(中共咸阳市委党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