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涛涛正在给鸡喂食。本报记者 李石 摄
本报记者 李石
8月18日,上午10时许,位于兴平市东城街道马干村的兴平市益源达家庭农场,2000平方米的鸡舍内,凉风阵阵,3000只蛋鸡正在进食,刮粪机运转没有异味,水帘制冷温度适宜,村民史涛涛正忙着收鸡蛋。
“一天喂三次,产蛋率达到90%,纯粮食饲养鸡蛋品质有保证,很受各大商超欢迎。”史涛涛说,鸡蛋价格波动不大,这也是农场最稳定的收入来源。
今年30岁的史涛涛,初中毕业后曾到深圳的一家电子厂上班。回忆起两年多的打工经历,史涛涛说:“两点一线不自由,收入还不高,不如农事妥当。”
“大姐、二姐都出嫁了,屋里没个顶梁柱,咋弄?”2022年在外务工的史涛涛给父亲打电话表示想回家务农。“回来有啥出息,厂里每月开工资,稳着哩。”禁不住儿子的软磨硬泡,父亲史兵社勉强答应。
当年,史涛涛不仅在坡上建起了鸡舍,还流转土地22亩种植瓜果蔬菜,没想到,头一年就吃了大亏。
“西红柿3—5天就要浇一次水,我怕成熟太多卖不及,柿子裂口没人要,半月未浇水导致果皮老化滞销,损失不小。”史涛涛回忆,母亲当时唠叨不已,常年务农的父亲却显得很冷静并给予了鼓励。
“赶紧给豇豆打药。”接到父亲的电话,他没有立即行动,而是打开了手机农业APP。“天气热温度高,药还没吸收就蒸发了,根本没有效果。”史涛涛“反驳”有底气。
收拾完鸡蛋,史涛涛穿过坡道,40多个大棚映入眼帘,秋葵、豇豆长势良好。
“‘鸡蛋’不能都搁在一个筐子里,养殖、种植两条腿走路,多元化发展。”史涛涛介绍,现在2亩甜瓜、40亩西红柿、2亩秋葵、2亩黄瓜、2亩梨瓜、2亩豇豆,流转加自耕,50亩地都没“闲”。
如今,史涛涛的种养技术日渐成熟。“今年西红柿价位好,每斤售价在1元以上,单西红柿这一项收入,纯利润就超过10万元,通过自媒体抖音账号直播,2亩甜瓜2万斤一周内售罄,手机中有300多位客户,抖音粉丝过千人。”说到此,他嘴角上扬,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现代农业要懂技术、会经营、看市场。”史涛涛说,采用智慧农业装备提升效率,通过自媒体建立直销渠道,根据数据分析调整种植结构,去年预判菜花价格走低及时转种其他作物,成功规避风险。
根据今年莴笋价格走低的形势,他判断明年肯定有市场,准备流转些土地种莴笋。没想到,随着兴平市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土地流转需求激增,村北大柳树旁的200亩优质耕地,吸引了5家种植大户竞标,连村南的零散地块也早被“抢订一空”。
“如今种地是个热门事。”史涛涛说,规模化种植成为趋势,优质耕地成了“香饽饽”。
种植有预判,管理有方法,产品有销路,看着儿子发展渐入佳境,这让父亲史兵社感到欣慰,更让他惊喜的是,儿子创新采用“种养结合”模式,用鸡粪发酵制作有机肥,既降低生产成本又提升产品品质。
“说起现代农业种植技术,娃比咱底气足,老把式要改了。”史兵社说。
家庭农场通过多元化种养结合实现了稳定收益,在史涛涛看来,农村不是退路,而是年轻人实现价值的广阔天地。
记者手记
传统农业有新范儿
李石
在益源达家庭农场的鸡舍里,凉风穿堂而过,几乎闻不到传统养殖场的异味;大棚里的秋葵长势喜人,扫码就能查看生长数据。这些细节,颠覆了对传统农耕的印象。
史涛涛的经历,恰是乡村振兴战略下新农人群体的一个缩影。他不再靠天吃饭,而是用手机监测墒情、用数据分析市场、用直播打通销路。最触动人心的,是他父亲那句“现在他才是专家”——这句话背后,不仅是两代农人的技艺更迭,更是农业生产方式的时代跨越。
值得思考的是,当越来越多年轻人带着新技术、新理念返乡,他们需要的不仅是情怀,更需要产业链配套、政策支持和市场认可。史涛涛们的实践证明:农业可以很“潮”,土地也能种出“金疙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