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鼓大篆临摹现场。本报记者 蔡婷 摄
本报讯(记者 蔡婷)8月11日,秦都区渭阳西路街道中华东路社区以推广“石鼓大篆”文化为主题,在该社区活动室举办公益活动,让居民沉浸式感受石鼓文化的魅力。
石鼓文因刻石外形似鼓而得名,作为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承载着厚重的历史积淀与文化价值。活动现场,特邀中国大篆文化研究院窦德盛担任指导老师,从十面石鼓的发现历程讲起,逐步为居民们揭开文字背后蕴含的古代生活图景,让石鼓文的神秘面纱缓缓展开。当一张张拓片呈现在居民眼前时,那些历经岁月沉淀、浑厚质朴的字形,仿佛瞬间带人穿越时空。紧接着,老师细致解析了石鼓大篆的笔法特征与字形特点,形象生动的解读让居民听得入神,对石鼓大篆的兴趣愈发浓厚。随后,在临摹环节中,社区精心准备的笔墨纸砚整齐摆放,居民纷纷提笔,在老师的耐心指导下,屏息凝神地勾勒大篆线条,感受笔尖与宣纸接触的独特韵律。
活动结束后,居民们捧着自己的习作,互相展示、交流心得。大家表示,这场活动让石鼓大篆不再是书本上枯燥的文字,而是变得鲜活可感。在一笔一画的临摹中,真切感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