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简称乙肝)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传染性疾病,严重时可导致肝硬化、肝癌等。乙肝主要通过血液、母婴和性接触传播。感染后,部分患者可能发展为慢性乙肝,长期影响健康。乙肝的常见症状包括乏力、食欲不振、恶心、黄疸等,但也有部分感染者无明显症状,因此容易被忽视。
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最有效的手段。疫苗安全可靠,能够显著降低感染风险。新生儿接种,按照国家免疫规划,新生儿应在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第一针乙肝疫苗,并在1月龄和6月龄完成全程接种。成人补种未接种或未完成全程接种的成人,尤其是医务人员、家庭成员中有乙肝患者的高风险人群,应及时补种疫苗。
不与他人共用注射器、剃须刀、牙刷等可能接触血液的物品;到正规医疗机构进行注射、输血、拔牙等操作。乙肝病毒携带者如孕妇应在医生指导下采取母婴阻断措施,新生儿及时接种疫苗和免疫球蛋白。此外,正确使用安全套,避免不安全性行为。避免接触他人血液或体液,如有接触应及时清洗消毒。
乙肝感染者应定期进行肝功能、乙肝病毒载量等检查,遵医嘱进行治疗。目前,乙肝虽无法完全治愈,但通过抗病毒治疗可以有效控制病情,延缓疾病进展。医务人员、家庭成员中有乙肝患者、经常接触血液制品的人群应定期进行乙肝筛查。确诊乙肝后,切勿轻信偏方或擅自停药,应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规范治疗。乙肝病毒不会通过日常接触(如握手、共餐、拥抱等)传播,乙肝患者和病毒携带者应得到社会理解与尊重。让我们从自身做起,积极接种疫苗,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关注家人和周围人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