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西安 /正文

赏大唐风范建筑之美 听盛世长安千年回响

2025年08月21日 16:57:27 来源:西安晚报

景色秀丽的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

学生在大明宫遗址博物馆参观

《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唐·王维

绛帻鸡人报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日色才临仙掌动,香烟欲傍衮龙浮。

朝罢须裁五色诏,佩声归到凤池头。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的某个清晨,当王维写下“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的诗句时,他不仅完成了一首应制唱和的宫廷诗,更以如椽巨笔,为后世镌刻下了盛唐长安最辉煌、最具象征意义的一帧永恒画面。

这诗句仿佛一道穿越时空的光束,精准地投射在古都西安(长安)的心脏——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之上,不仅是文字的瑰宝,更是解锁长安作为“世界之都”、理解大明宫作为权力核心、感受王维作为长安文化灵魂人物的一把关键钥匙。

让我们循着“诗佛”的笔墨,走进那座气象万千的都城,叩响那扇通往九天的宫门。

“龙首”托“天阙”展现“九天”之上飞扬的气象

长安,这座由隋文帝肇建,唐太宗李世民及其继任者推向巅峰的都市,是人类城市文明史上的奇观。其108坊严谨的棋盘格布局、当时世界最大都市那壮阔的尺度,以及“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的规划,无不彰显着大唐的秩序与雄心。

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长安是名副其实的“世界之都”。东市、西市的商旅驼铃,鸿胪寺、四方馆内穿梭的异域面孔,波斯邸、祆祠、景教寺并立的街巷,共同构成了“万国衣冠”汇聚的宏大背景。这里,是大唐政治、经济、文化和外交无可争议的绝对中心。

站在大明宫前,这颗璀璨皇冠上最夺目的明珠在龙首原高地俯瞰全城,仿佛巨龙昂首,托起盛世的中枢。始建于唐太宗贞观八年(634年),自唐高宗龙朔二年(662年)起成为帝国主要的政治中心和皇家居住地,史称“东内”。其规模宏大,气势磅礴,是唐代最宏伟壮丽的宫殿建筑群,代表着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巅峰。

在历史学家蒙曼的讲述中,只要说盛唐,“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永远是多次提及且没有替换的“妙句”。

走进丹凤门,大明宫的正南门,五门道制,巍峨如山。这里是举行登基、改元、大赦等国家级大典的场所,是大唐威严的第一道门面,是“阊阖”(天门)在人间最可能的化身。

含元殿则是第一正殿,当年它矗立于15米高的三层夯土台基之上,这样高度的建筑气势恢宏,远非平地建筑可比。站在殿前广场仰望,再经由漫长的龙尾道拾级而上,确有登上“九天”之感。这里是举行元日、冬至大朝贺以及接见外国使臣等最隆重典礼的殿堂。当拂晓时分,宫门次第开启,文武百官、各国使节依序登临这“九天”之上的宫殿,正是“九天阊阖开宫殿”最直观、最震撼的实景演绎。考古发掘出的巨大柱础、螭首、铺砖,无声诉说着昔日的辉煌。

“万国衣冠”背后是海纳百川的气度

“万国衣冠”是盛唐长安国际化最生动的速写。它超越了数字的局限,描绘的是不同肤色、发式、语言、服饰的使节、首领、商贾、僧侣会聚一堂的壮观景象。

如果能穿越回去,长安街道是最“穿衣自由”的,外国人的特色服饰也是一道景观,粟特人的翻领窄袖锦袍虚顶卷檐帽、各类毡帽,波斯女性的面纱与金饰……有唐一代,与唐朝有交往的国家和地区多达300余个,《唐六典》记载开元时期有70余国常来朝贡。

想象一下,当这些外邦友人身着各自最具特色的“衣冠”,代表着已知世界的各个角落,共同出现在含元殿前广阔的广场上,这正是海纳百川的盛唐气象最直观的体现。

王维,这位后世尊为“诗佛”、以山水田园诗空灵淡远著称的大家,在长安的庙堂之上,却展现出了捕捉宏大政治空间与时代精神的非凡笔力。他时任太子中允,是宫廷政治生活的亲历者与观察者。《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虽属应制唱和,但在王维笔下,却超越了程式化的颂扬,他没有简单地写“宫门开”或“丹凤门开”,而是将“阊阖”——这个源自《楚辞》、专指神话中天帝所居紫微宫门的意象——赋予了大明宫门。“九天”是夸张,但如果想象一下,含元殿高踞龙首原台地,本身地势已高,加之巨大的夯土台基,它的现存高度仍有10余米,使其如同悬浮于长安城上空。“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又不仅仅是一句夸张了。

大明宫始建于唐太宗贞观八年(634年),是唐长安城“三大内”中规模最大、建筑最辉煌的宫殿群,曾作为唐王朝200余年的统治中心。2014年6月22日,大明宫遗址作为“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遗址点入选《世界遗产名录》。这句诗是西安的城市灵魂,它不仅是诗篇里的盛唐气象,更是长安作为“世界之都”——开放包容、万邦来朝的精神图腾。如今,这份辉煌的注脚,正由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生动续写。

在科技中“重生”的“大唐风范”

漫步在这座占地3.84平方公里的“城市中央公园”,历史的磅礴与市井的烟火奇妙交融。今日的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是盛唐气象“飞入寻常百姓家”的鲜活范本。

昔日帝王俯瞰万邦的含元殿夯土台基,如今成了孩子们追逐嬉闹的乐园;曾经象征“盛唐第一门”威仪的丹凤门,如今是研学队伍的热门“打卡点”。带队老师一声令下,孩子们鱼贯而入丹凤门遗址博物馆,在沉浸式的讲解中,尘封的宫殿仿佛被唤醒,“九天阊阖”不再是课本上遥远的诗句,它们跃然眼前,变得可触可感——指尖划过冰凉的夯土,脚下丈量着殿基的辽阔,专业讲解员的声音,仿佛正把千年前万国使节朝拜的盛景,一帧帧播放。

曾经只属于冕旒衮服的皇家禁苑,如今成了百姓畅游历史的“时光船”,登临丹凤门楼,泱泱大唐尽收眼底;泛舟太液池上,寻觅传说中的盛唐气象,兴致来了,谁都可以租一身华服,“化身”盛唐贵胄,在御苑花间留下自己的“大唐写真”。连味蕾也能穿越,公园里的小案几上,奉着精致的宫廷茶点,拈一枚玲珑剔透的点心,品一盏清香四溢的唐韵茶汤——方寸之间的唐风雅趣,如今却成了寻常游客舌尖上的惊喜。这座承载着盛唐辉煌的皇家园林如今已变成“城市绿肺”,园内植被覆盖面积达60%以上,让这里成为众多动物的“栖息天堂”,也让许多鸟类在此短暂“安家”,就连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蓑羽鹤也曾到“宫中做客”。这份轻松融入历史的体验,不正是盛唐那份海纳百川气度的现代回响吗?

作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完美诠释了文物保护、城市生态与民生福祉的融合。它还原唐代格局(殿前区、宫殿区、宫苑区),通过雕塑、壁画讲述故事,更有古装表演、茶艺体验等互动。

历史与科技在奇妙的融合,丹凤门广场上,田径选手腾跃的身影与复原斗拱同框,博物馆内,AR技术正将“万国衣冠”幻化为触手可及的虚拟盛景。

夜幕降临,啤酒嘉年华点燃激情,游客穿梭丝路市集,含元殿遗址前现代音乐灯光与古典的《胡旋舞》融合;这里既有御道晨练的太极、太液池泛舟的闲适,也有多支研学团触摸唐瓦的求知热情。

来源:西安晚报 【编辑:荆学慧 见习编辑:李嘉诚】 【责编:张彦刚】
秦闻客户端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9-63907152    举报邮箱:shxiwxb@126.com     陕西舆论环境违规线索举报:029-8224311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80003    陕ICP备05001925号-1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964号

新闻热线:029-82244483    邮箱:sanqincom@163.com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1号

中国互联网辟谣平台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