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蚕农正在分拣蚕茧
在秦巴汉水之间,有一座宛如明珠般的小城——安康市石泉县。这里山清水秀,生态宜人,蚕桑文化更是源远流长。近年来,石泉县积极融入西安都市圈,依托深厚的蚕桑底蕴,巧妙地将蚕桑产业与旅游融合,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千年蚕桑 古韵新风
石泉县兴桑养蚕历史悠久,自古就是中国蚕桑丝绸生产的重要产区,也是国宝汉代“鎏金铜蚕”的发掘地,因此,石泉县被誉为“鎏金铜蚕·丝路之源”。
岁月流转,蚕桑文化如同一条无形的纽带,贯穿了石泉的历史与现实。如今,石泉县拥有广袤的桑园,嫩绿的桑叶铺满山坡,宛如一片绿色的海洋。走进石泉县的蚕桑养殖基地,一排排整齐的蚕房映入眼帘,蚕农们正忙碌地穿梭其中,悉心照料着这些可爱的蚕宝宝。今年50岁的张大爷是池河镇的老蚕农,他家养殖蚕桑已有多年。“我们石泉的蚕桑品质好,这蚕宝宝吃着咱们这儿的桑叶,长得又肥又壮。”张大爷笑着对记者说,“以前只知道养蚕卖茧,收入有限。现在好了,政府大力发展蚕桑旅游,我们的日子越过越有盼头了。”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石泉蚕桑产业经过40余年的长足发展,种养规模位居全省前列,年养蚕量连续10余年保持全市、全省、西北五省第一。全县桑园总面积7万余亩(含优质桑园5万亩),养蚕农户近1万户,形成桑枝培菌、桑园养鸡、桑园间套等桑园立体种养模式,开发“鎏金蚕牌”真丝绸“秦巴丝语”蚕丝被及其他蚕桑系列产品30余个,形成了育苗植桑、制种养蚕、收烘缫丝、捻丝织绸和副产品开发为一体的产业链条。实现蚕桑产业总产值19亿元,直接或间接带动群众户均增收5000元,成为联农带农、促农增收的支柱性产业。
产业融合 旅游添彩
为了让古老的蚕桑产业焕发出新的活力,石泉县探索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借势“鎏金铜蚕”历史文化内涵,以“蚕桑健康产业+康养休闲旅游”为主题,将蚕桑产业与旅游紧密结合。以池河创建“中国·金蚕小镇”为抓手,相继建成石泉县蚕桑文化园、池河镇金蚕之乡展览馆、“鎏金铜蚕”出土地等标志性的蚕桑旅游融合景区,蚕桑旅游产业吸纳就业人口2000余人,同时也吸引了大量外地游客前来观光体验。
在池河镇金蚕之乡展览馆里,游客可以通过实物、多媒体等多种形式,了解石泉蚕桑的历史变迁和文化内涵,感受蚕桑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明星村桑园采摘体验区,游客可以采摘新鲜的桑叶,给可爱的蚕宝宝喂食。8月16日,来自西安的游客李女士带着孩子来到桑园采摘桑叶,她兴奋地说:“这次石泉之行太有意义了,孩子不仅亲近了大自然,还了解了蚕桑知识。这里的风景美,人也热情,下次我们还会再来。”
乡村振兴 幸福起航
蚕桑产业与旅游的融合发展,不仅为石泉县带来了人气,也为当地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动力。蚕桑旅游的兴起,带动了餐饮、住宿、购物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当地群众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在池河镇明星村,这里已实现了桑园变景区、旧宅变民宿、农民变股东的美丽蝶变,年实现桑旅综合收入超3000万元,共吸纳全村1600余人融入产业链,带动村集体经济年均增收46万元,走出一条推窗见景、开门迎客、就地转岗、居家经营的“蚕桑+文旅”特色双产业增收之路。
“以前我们靠种地为生,收入微薄。现在好了,游客多了,我们的日子也越来越好了。”一位经营民宿的村民告诉记者,自从村里发展蚕桑旅游以来,他家的民宿生意越来越好,收入也比以前翻了好几番。
展望未来 前景无限
石泉县抢抓产业发展机遇,坚持绿色生态发展定位,因地制宜将传统产业插上现代化发展的翅膀,走出了“一片桑叶富裕一方百姓、一枚金蚕助推县域振兴”的生动实践。
据了解,石泉县紧扣“西部第一蚕桑产业大县”发展定位,努力提升蚕桑品质,全力打造“全国优质蚕茧生产基地”。同时发展生态观光、桑葚采摘、养蚕体验和蚕桑美食休闲旅游基地,实现“产业+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小镇”的多样合作,形成产城融合、农旅融合、工旅融合、文旅融合的发展格局。
如今,石泉县的蚕桑旅游正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西安游客和其他地区游客慕名而来,感受这里独特的蚕桑文化和乡村风情。这座充满魅力的小城,正以崭新的姿态迎接八方来客,书写着乡村振兴的壮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