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人员正在收集鸭蛋。
本报记者 徐浩 文/图
初秋正午,阳光炽烈。
8月19日,驱车驶入位于旬邑县土桥镇安洛村的旬邑源牧态养殖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合作社),7座标准化鸭舍整齐排列,数万只麻鸭悠闲溜达,或低头觅食,或扑翅追逐,鸭鸣声此起彼伏。眼下,正是产蛋的旺季。
“这几天每天能收上万枚鸭蛋,主要销往三原、临潼的蛋品加工厂,几乎一出棚就被运走。”正在鸭棚巡检的合作社负责人王晓娟示意记者放轻脚步,“鸭子容易受惊,环境安静才能保证产蛋稳定。”
自2021年落户安洛村以来,合作社从几千只小规模养殖,逐步发展到如今的2万只标准化规模,全靠科学管理与精细化运营,定时投喂、合理轮换、环境监控,每一环节都严格把关。
作为“半路出家”的养殖能手,王晓娟通过自学掌握麻鸭习性,从饲料配比到蛋品收集,她都亲力亲为。除了按时投喂,她尽量让鸭群在其余时间自由活动,以保持活力与健康。
“鸭子散养得好,心情舒畅,产蛋才稳定。”王晓娟俯身捡起一枚鸭蛋,动作轻巧熟练。她介绍,为了保证蛋品质量,高产期饲料中的蛋白质含量不能低于18%。
有了科学养殖和稳定销路,合作社效益稳步提升,也给村集体和村民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
合作社每年向安洛村集体分红2000元,同时吸纳数十位村民就近务工。每天5点到7点,梁俊德、梁平凉等村民便走进鸭舍,逐排收集新鲜鸭蛋,再轻轻放进筐里编号。“一筐两元钱,我们一天能挣80元,离家近,还不耽误干农活。”梁俊德说,干这份活,他既能顾家,又能增收。
鸭蛋卖得火热,鸭粪也没有被浪费。
合作社统一收集、无害化处理后,加工成有机肥,用在周边苹果园和玉米地里,不仅改善了土壤,还帮农户节省了化肥开支。“养鸭是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一只鸭子一年平均能带来30元到50元的纯利润。”王晓娟算起账来,信心满满。
谈及养殖初衷,王晓娟坦言,自己以前在上海和新疆务工,工作辛苦且不稳定,生活漂泊无定。后来有了孩子,为了能陪伴家人、照顾老人,她决定回到家乡创业养殖麻鸭。
“麻鸭适应性强、肉质鲜美、产蛋率高。”王晓娟说,“养殖方式灵活,小规模也能管理得当。”
采访接近尾声时,一辆卡车驶入院子,工人们正卸下一座新料塔。王晓娟立即投入现场检查和布置安装。“其投入使用后,可以减少人工,提高饲喂均衡度。等设施完全投入使用,我还计划扩建几个棚。”
旬邑源牧态养殖专业合作社是旬邑县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近年来,土桥镇聚焦全县发展,依托“1+2+3+4”产业布局,着力打造玉米、苹果、生猪、蛋鸡等特色产业链,新建千亩密植高产高效示范方8个,推动土地、资金和技术沿产业链上下延伸,形成农业循环经济格局,乡村振兴的成效在田间地头和村民生活中清晰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