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咸阳 /正文

讲好抗战历史 传承伟大抗战精神

2025年08月25日 15:54:26 来源:咸阳日报

伟大时代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转折点,为争取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解放奠定了重要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讲好抗战故事,把伟大抗战精神一代代传下去。”伟大抗战精神是时代留给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是我们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不竭精神动力,具有跨越时空的永恒价值和时代意义,必须倍加珍惜、赓续传承。

抗战历史承载着厚重的民族记忆,抗战精神内蕴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科学运用抗战历史,对于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

伟大抗战精神根植于伟大抗战历史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了考察人类社会历史现象及其背后精神因素的一条重要原则,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为我们理解抗战精神提供了根本遵循。伟大抗战精神作为社会意识的具体形式,其孕育于抗日战争这一特殊时代、特殊历史事件之中。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发动卢沟桥事变,开启全面侵华战争。值此风雨如晦的危难存亡之际,中国共产党发扬敢为人先、勇立潮头的大无畏精神,高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大旗,带领中国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牺牲,进行了一系列艰苦卓绝的伟大斗争,谱写了一部部气吞山河的英雄史诗,取得了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铸就了伟大的抗战精神。在烽火连天的抗日疆场上,那些可歌可泣的斗争故事镌刻史册,那些顶天立地的英雄人物彪炳千秋。我们正是从这些历史过程、事件、人物中总结凝练出了伟大的抗战精神。抗战精神是抗战历史的内核和灵魂,抗战历史是伟大抗战精神的依托和载体。通过抗战鲜活的历史,我们能够体悟到伟大的抗战精神,透过伟大的抗战精神,我们也能够真切感知那段永不磨灭的历史。

伟大抗战精神在伟大抗战历史中的生动体现

伟大抗战精神,绝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有着深厚的社会历史基础,它具体而鲜活地体现在抗日战争的壮阔画卷中。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饱含对故土、故人的深厚热爱。抗日战争中,一批批仁人志士心忧家国,与祖国同命运,共呼吸。他们展现出万众一心、共克时艰,以救国为己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爱国情怀。

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牺牲最多的民族解放战争。日本帝国主义欲图中华宝地,无所不用其极,手段残忍,华夏大地处处笼罩着恐怖。战斗异常激烈,形势极其险峻。在风雨如晦的岁月里,无数中华儿女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据统计,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民伤亡人数高达3500多万人。中国人用“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无畏精神诠释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铭记抗日英雄,传承抗战精神这一大事要事念兹在兹,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考察革命英雄纪念馆,讲述英烈人物事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抗日战争时期,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杨靖宇将军领导抗日武装冒着零下四十摄氏度的严寒,同数倍于己的敌人浴血奋战,牺牲时胃里全是枯草、树皮、棉絮,没有一粒粮食,其事迹震撼人心。”正是一个个抗日英雄不畏强暴,与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书写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这部壮丽史诗中最惨烈、最令人动容的篇章之一。

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中国共产党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武装自己的头脑,科学地分析了中日战争的未来走向及中国社会的前途命运,坚定了对中国革命道路的自信。怀着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革命必胜的信念,对建立富强民主新中国的信心,投身革命战争洪流。即使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条件下,也顽强拼搏,推动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最终战胜了日本法西斯主义。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贯穿于整个抗战的历史进程。

运用抗战历史传承抗战精神的实践进路

铭记历史,缅怀先烈,就是要传承革命先驱舍生忘死所形成的伟大抗战精神,这是激励中华儿女勇攀高峰、攻坚克难、奋进新征程的不竭动力。

一是以纪念活动强化精神认同。铭记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开创未来,开启新的征程,书写新的辉煌。弘扬抗战精神,关键在于将其内化为人民群众的精神品质,转化为一种干事创业精神底蕴,认同中国共产党对抗日战争的领导,认同伟大抗战精神的积极作用。国家仪式具有凝聚共识、唤醒民族记忆的强大功能。我们可以充分发挥纪念活动的激励作用,利用抗战重要历史节点,举办国家大型纪念活动,通过庄重的纪念仪式、主题展览、文艺演出等形式,营造铭记历史、尊崇英雄的浓厚氛围,增强人民大众对抗战精神的认同感、崇敬感。

二是以历史故事彰显精神实质。要善用历史细节讲好故事。我们要深入挖掘抗战英雄的鲜活事迹,坚持宏观叙事和微观体现相结合,用口述史等形式,通过普通人物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具体经历,生动展现伟大的抗战精神,使历史可感知,精神可亲近。

三是以教育传承培养时代新人。将抗战历史纳入学校“四史”教育体系,通过思政课、社会实践、研学活动等,引导青少年了解历史;创新教育形式,利用短视频、虚拟仿真系统,制作生动的抗战主题内容,激发青年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在沉浸式体验中感悟历史、传承伟大抗战精神。

〔作者单位: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2025年度陕西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新时代美好生活观融入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路径研究”(2025SZX381)阶段性成果〕

来源:咸阳日报 【编辑:荆学慧 见习编辑:李嘉诚】 【责编:张彦刚】
秦闻客户端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9-63907152    举报邮箱:shxiwxb@126.com     陕西舆论环境违规线索举报:029-8224311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80003    陕ICP备05001925号-1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964号

新闻热线:029-82244483    邮箱:sanqincom@163.com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1号

中国互联网辟谣平台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