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馆医生为患者治疗
一株小草改变世界,一枚银针联通中西,一缕药香跨越古今。中医药学蕴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和实践经验。近年来,西安市以建设中医药强市为契机,把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纳入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全局,聚焦群众多层次多样化中医药健康需求,为健康西安建设融入更多“中医药元素”,按照“夯实基层、补齐短板、注重内涵、拓展功能”的思路,持续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馆改造提升和中医阁建设,让中医药服务覆盖城乡、直达群众,大大提高了中医药服务的可及性和便利性。
社区里的国医馆 服务群众“零距离”
“弘扬国粹精髓,传承中医文化。”近日,记者来到高新区郭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远远就看到二楼国医馆外墙上醒目的大字。走进楼道,馆内古朴典雅,处处透露着浓浓的中医药气息。
这里有3个治疗室,大部分患者是辖区居民,就近来治疗腰腿颈椎疼痛。经常来的赵女士提起国医馆赞不绝口:“这里距离我公司很近,开车过来不到10分钟,利用午休时间就把病看了,也不耽误工作。”赵女士表示,她患偏头痛已有几十年,最初是朋友介绍她来的,治疗几次后效果挺好,她也成了这里的“推广大使”。
“我这次是腰扭伤了,第一天走路都得一步一步挪,当天做了针灸治疗回去就缓解不少。今天是第三次治疗,来巩固一下疗效。”赵女士说,国医馆对于众多亚健康人士来说太重要了,就近看病方便又实惠。
据了解,郭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国医馆面积达300平方米,科室设置齐全,包括4个中医诊室、3个中医适宜技术治疗室,1个中医康复理疗专区以及中药房和煎药室。围绕中医诊疗、中药饮片处方开具、非药物性治疗等核心业务,国医馆配备中医医师6名,为辖区群众提供全方位、多样化的中医诊疗服务。另外,馆内设置的中医文化及中医健康知识宣传区域面积达100平方米,让这里成了一个设在居民“家门口”的中医文化展示空间。
71岁的高爷爷有脑梗后遗症,一侧肢体偏瘫,走路很不方便。今年5月,家人第一次推着轮椅带他来国医馆做康复治疗。因高爷爷行动不便,且需长期进行中医康复治疗,郭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帮他建立了家庭病床,中医医师每周三次上门治疗。经过20多次治疗,高爷爷现在已经可以自己推着轮椅慢慢走。对于老人的“进步”,家人欣喜不已,感激地说:“社区国医馆的医生带着设备上门治疗,老人受益不说,我们家属也省时省力又省钱!”
“家门口”的中医阁 村民的“万能祛疼科”
记者来到位于长安区黄良街道仁村卫生室的中医阁,进门就闻到扑鼻的药香。针灸理疗区摆着4张治疗床,有的艾灸,有的针灸,还有的在接受推拿治疗。门口椅子上还有七八名患者排队等候。仁村卫生室中医医师郭西辉告诉记者,每周三,长安区黄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的医生会固定来坐诊,所以当天来治疗的患者也比平时更多。
记者了解到,黄良街道仁村包括了西仁村、南仁村和北仁村,服务人口2600余人。仁村卫生室的中医阁设置了中医诊疗区、针灸理疗区、药柜存放区、健康宣教区、老年人心理健康关爱室等,配备了3名经验丰富的乡村医生,还有推拿床、针灸针、火罐、艾灸等中医诊疗设备。
郭西辉说,他当村医已经21年了,之前西仁村、南仁村和北仁村坐诊的3名村医,各自擅长不同,村民们经常要根据自己的病症奔波于3个村之间。卫生室合并后医疗条件改善了,设备设施更齐全,而且位于3个村中间,村民来看病最远距离也就300多米,更加方便了。
早上八点,刘宏伟医生刚打开中医阁的门,村民郭大叔就第一个来看腿疼,之前因为腰疼,他来中医阁治疗几次后得到了明显缓解。“之前一般的小病就忍着、扛着,严重了才去市区的大医院看,还得要子女陪着。现在家门口就有了‘中医院’,大夫也比之前多,看病买药方便又便宜,这对我们老年人来说很友好。”郭大叔说。
“腰腿疼的村民经针灸推拿得到缓解;慢性咳喘老人经中药调理得到有效改善……慢慢地,村民们觉得中医阁是他们的‘万能祛疼科’,主动寻求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的意愿增强,对中医药的认知度和信任度明显提升。”仁村卫生室负责人告诉记者,为更好地服务群众,中医阁与黄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还签订了中药饮片调剂代煎协议。
健全服务体系 建强基层队伍
为了大力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方便群众就近享受“简、便、验、廉”中医药服务,西安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将中医药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加强财政投入等保障政策支撑,每年安排资金用于中医馆(阁)建设、专科能力提升、基层人才培养。
目前,全市23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均建有中医馆,按照陕西省示范中医馆建设标准,已改造提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中医馆52个,在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建成中医阁350个。西安已经建成了以市区县中医医院为龙头骨干,中医馆和中医阁为基础力量,各类中医医疗机构互补协调,集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及康复于一体的中医药服务体系。
在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培养方面,西安多措并举,采取“培养一批、招聘一批、县域内调剂一批、对口支援一批”的办法,逐步强化中医馆中医医师配备。积极开展“名中医下基层”行动,在基层建立名老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站)29个;建成市级基层中医药人才培训基地,编印中医适宜技术、中医护理、中药特色技术培训教材;在区县设立中医适宜技术推广中心。2025年,西安市已培训中医馆骨干人才38名,开展中医药知识技能等业务培训32场次,培训2348人次。
目前,5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与西安市中医医院和西安市第五医院(陕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共建“卫星医院”,按照“一中心一特色”发展模式,打造中医康复、骨伤、脑病等特色专科(专病),推广中医适宜技术40余项。为了创新模式,做优服务内涵,在全市推动中医特色疗法纳入家庭病床服务项目,2230个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均能提供中医药服务。2025年以来,“家医团队”已经累计免费为65岁以上老年人、0-3岁儿童、孕产妇、高血压和Ⅱ型糖尿病患者、冠心病患者提供饮食、起居、中医保健、合理用药等指导服务162.86万人。
市卫生健康委将以“中医药强市三年行动”为抓手,系统实施中医药强基工程,加强优质中医医疗资源区域均衡布局和优势专科集群建设,加快区县级中医医院提标扩能建设,持续扩大中医药人才有效供给,抓好基层中医药知识技能培训,促进基层中医药服务升级迭代,努力让群众“方便看中医、放心用中药、看上好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