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都市报-三秦网讯(刘华)要说咱们中国文化,那可真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连一日三餐、说话聊天,都藏着满满的“吃”元素!笔者闲暇之余咂摸一下,发现咱中国人简直是把“吃”融进了血液里,工作学习生活,没一样能离得开它。今儿个,我就“吃饱了撑的”,跟大家唠一唠这个有趣的话题。
工作中,“吃”简直无处不在。岗位,叫“饭碗”;找活儿干,叫“糊口”; 领导的讲话你得“吃透”精神,没弄懂就是“囫囵吞枣”、搞出个“夹生饭”; 心里没底叫“吃不准”,太累了是“吃不消”,太难了是“吃力”; 混得好叫“吃香”“吃得开”,加班补课叫“吃小灶”; 干活拼叫“肯吃苦”,吃亏学乖叫“吃一堑,长一智”; 稍有闪失就会被老板骂一句“你是干什么吃的?!”——得,压力来了,再不好好干,就得“吃不了兜着走”!生活中,“吃”更是重头戏。且不说中国的菜系美食数以万千,单说中国的传统节日就大都与“吃”息息相关。春节的饺子、元宵的汤圆、清明的寒食、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月饼…… 过节如不吃顿好的,这节就像没过全。 怪不得现在年轻人都喊“传统节日不够味”——平时大鱼大肉不缺,缺的是精神上的热闹劲儿!日常说话更是“吃”言“吃”语高频闪现:见面打招呼头一句:“吃了没?” 离别要道一声:“改天请你吃饭!” 钱少叫“吃不饱饿不死”,没钱叫“吃紧”,啃积蓄叫“吃老本”; 自私是“吃独食”,被拒绝是“吃闭门羹”; 有苦说不出是“吃哑巴亏”,吓一跳是“吃惊”;受欢迎是“脍炙人口”,好看叫“秀色可餐”,而嫉妒则是“吃醋”!后悔了想“吃后悔药”,吹牛时狂言“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还多”; 胆子大是“吃了豹子胆”,脾气炸是“吃了枪药”;收罚单叫“吃单子”, 可千万别犯大事!否则,那就得“吃枪子儿”了……如今全民养生,恨不得“把吃出来的病再吃回去”。“吃”已经混到了能决定健康生死的重要地位!
好了,我这也算“闲饭吃多了” 啰唆了这么多,就此打住。最后顺便提一嘴:今天七夕,你“吃”了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