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都市报-秦闻讯(记者 王顺)“这是红军长征时期的冲锋号,这是解放战争时期缴获敌军的武器装备……”9月1日,一位资深老兵、共产党员华忠信,带着他半个多世纪以来精心收藏的抗战时期珍贵物件,走进了陕西师范大学浐灞国际港实验小学,为四年级师生上了一堂生动而深刻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第一课。
华忠信自1970年12月参军以来,便热衷于收集各类红色物品。五十余载春秋,他足迹遍布全国,共收集到像章、军功章、老铜章等十余万枚,红色书籍、红色文献千余份。这些珍贵的藏品,成为了他讲述历史、传承精神的生动载体。在课上,华忠信展示了《竖报》《论持久战》等具有历史意义的书籍,以及大刀、长矛、地雷、小号等抗战武器。他详细讲述了抗日战争的基本史实:这场历时十四年的持久抗战,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而告终。中国人民在这场战争中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军民伤亡超过3500万人,经济损失高达6000亿美元。但正是这场战争,铸就了中国近代以来第一次完全胜利的反对外来侵略的辉煌篇章,极大地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与团结,重塑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互动环节中,华忠信耐心回答了学生们的提问,分享了自己收藏抗战物品的初衷和背后的感人故事。他说:“每一件物品都是历史的见证,它们背后都凝聚着战友们的热血和生命。希望通过这些物品,让后人铭记那段历史,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学生们通过课程和观看藏品对爱国有了深刻的理解,一位同学手拿“军号”,向旁边的同学说:“那时候,军号就是命令,就是冲锋的号角,就是胜利的声音”。四年级学生肖怀安大声地告诉在场的同学们:“中国人民不应该忘记那段屈辱的历史,更不能忘记为此牺牲的3500万同胞。落后就要挨打,我们这一代人应该自强不息,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老师郑喜喜也认为,这样的活动对孩子们的成长意义非凡,它让孩子们不仅从课本上学习历史,更能通过实物和故事深入感受爱国精神,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此次爱国主义思想教育课,不仅让学生们深刻了解了抗日战争的历史和意义,更在他们心中播下了爱国的种子。陕西师范大学浐灞国际港实验小学将持续开展类似活动,传承和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为培养新时代的接班人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