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西安 /正文

她把热爱和温暖“织进”生活

2025年09月08日 16:30:46 来源:西安晚报

徐秀清(右一)在教学员们编织

在莲湖区西关街道丰园社区,每周三的手工编织课是不少居民的期待。70岁的徐秀清,是这堂课义务主讲的“大家长”——她握着钩针带学员们飞针走线,指尖起落间,也把自己与编织50余年的故事,慢慢讲给围坐的邻里听。

少年“蹭学”织艺 以手艺扛起家庭担当

上世纪70年代初,还是高中生的徐秀清住在新城区公社巷,街坊阿姨们聚在一处切磋织艺的画面,让她对这门手艺“一眼沦陷”。作为家里的老大,看着父母总为布票不够用犯愁,她心里更笃定:“学会编织,就能给家人做衣物,替爸妈分担些。”

那时的她,每天围着织毛衣的阿姨们“蹭学”,并且学得很快,“看一眼就能琢磨明白”。回到家,徐秀清就找些零散毛线练习,花十多天织出人生第一件成品——一双红白条纹的平针毛线袜。那年春节,她穿着妈妈纳的新布鞋,配着自己织的袜子,心里又甜又踏实:“能给家人做,爸妈就不用多花钱了。”

往后的日子里,徐秀清陆续学会了五指手套、围巾的织法,还“解锁”了钩针技艺。很快,“徐同学手艺巧”的消息在徐秀清就读的高中传开,常有同学揣着毛线团来拜托她:“能不能帮我钩个小物件?”

1973年高中毕业,徐秀清到农村插队。没多久,她的好手艺就被村民们知晓,大家纷纷拿来毛线找她给自家小孙子织连体衣、织毛衣……

1976年,徐秀清进入黄河棉织厂当学徒,即便白天在车间照看8台织布机、不停“巡逻”接断线头,下班后她依旧“织不停”。

50多年不断钻研 针脚里藏着岁月温情

为了学新样式,徐秀清成了解放路西京国货公司毛线摊位的老主顾,8块钱买10团线,攒着慢慢练;她还常跑书店淘编织书,追着看冯秋萍的编织电视讲座……在她收藏的四五十本编织书里,最珍爱的是母亲送的那本。大字不识的母亲逛民生大楼时,特意绕到图书区挑了这本书,回家就笑着喊她:“快来,给你买了本学手艺的书!”

9月5日,徐秀清再次翻开那些泛黄的旧书,指尖抚过泛黄的书页时,语气里满是感慨:“以前没网络,学新样式全靠这些书,每一本我都翻了无数遍。现在有手机能查资料,可这些书见证了我这一辈子的热爱,说啥也不能丢。”

在黄河棉织厂的21年里,徐秀清从纺织女工一步步做到车间干部、工会领导,对编织的热爱始终没减。她至今为自己见证过纺织业的辉煌而自豪:“我们厂的孔雀毛巾被、英雄床单一度卖遍全国,有次工友去上海出差,逛了好几家店,货架上摆的全是我们厂的货!”可从1990年起,棉织厂的效益渐渐下滑,1997年,这家有着40多年历史的工厂彻底停摆,徐秀清和工友们红着眼眶告别了奉献21年青春的地方。

但那些与编织相关的记忆,却从未褪色。回忆起往事,她忍不住笑了:“1995年春节前,我给工友织了顶当时正流行的贝雷帽,她戴上特别时髦,其他姐妹都眼馋了。大家就趁着工休凑在一起学,二十多个人学得可快了,没多久人人都有一顶,穿着工装、戴着贝雷帽走在厂区里,别提多亮眼了!”

不仅是工友,徐秀清的针脚还温暖了两家人。嫁入婆家后,她给小叔子们织毛背心、毛衣;给有气管炎和心脏病的公公织厚围巾,老人见人就念叨:“这是我儿媳妇给织的!”给小叔子的女儿织毛衣,她特意绣了一个攥着气球的小女孩;儿子想要件白毛衣,她就绣上红、绿、蓝三色菱形格,儿子向同学“炫耀”:“这是我妈织的定制款,买不着!”

后来日子越过越好,手工织的衣物渐渐少人需要,徐秀清难免感叹“时代变得真快”。2005年退休后,她把编织重心转向了工艺小物件,钩针成了“主角”。如今的她,每天花五六个钟头编织,她从不觉得腻,“一针一线里全是乐趣”。

社区里倾情传艺 以手艺书写别样价值

如今的徐秀清,成了社区里的“编织老师”。她与社区的缘分始于疫情期间的几个毛线笔筒。当时,见社区工作人员忙得连轴转,她想着“帮不上别的忙,钩几个笔筒总能用上”,没想到这小小的心意,被丰园社区居委会副主任梁小蕾记在了心里。2024年,在社区的推荐下,她先后在西关街道第一中心社区、丰园社区开起了编织课。

第一次开课,20多位居民报名,徐秀清提前上网查资料、备教案,可真站到讲台上,还是忍不住紧张。直到开讲,熟悉的内容让她越讲越顺,紧张感烟消云散。到丰园社区开课时,十多位编织爱好者准时来听课,为了让大家学得更多,她把手机当成“助教”,关注了不少专业编织账号:“现在的技法常新,但底子都是相通的,学起来不难。”

学员尚维花说,她是从零开始跟着徐老师学编织,徐老师教得特别细致。她学了一年,已经可以独自完成很多作品了。“多亏徐老师,让我重拾丢了很多年的编织手艺。坚持学习手艺,日子比以前有意思多了。”学员刘爱凤说。

此外,在学员的介绍下,徐秀清还加入了公益编织队伍:每年十月,她都会和其他爱好者一起,给新疆等地的残疾孩子织毛衣。“以前就想着织点东西给家人、朋友,没想到编织还能做公益,这更让我想好好钻研了。”她说。

“退休后能在社区开课,被大家喜欢,这是我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徐秀清的语气里满是真诚,“希望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真心喜欢的事,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提起徐秀清,梁小蕾满是敬佩:“徐阿姨用手艺编织出社区的温暖,更用党员的担当给我们树立了榜样。社区的温度,藏在这样平凡的善举里。希望更多居民能像她一样,哪怕拿出一点时间、一点特长参与社区建设,咱们一起把社区这个大家庭变得更暖、更亲、更有劲儿!”

来源:西安晚报 【编辑:李嘉诚(见习)】 【责编:荆学慧】
秦闻客户端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9-63907152    举报邮箱:shxiwxb@126.com     陕西舆论环境违规线索举报:029-8224311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80003    陕ICP备05001925号-1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964号

新闻热线:029-82244483    邮箱:sanqincom@163.com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1号

中国互联网辟谣平台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