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至17日,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文化遗产数字化论坛在西安成功举办,对于推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文化遗产承载着人类文明的厚重记忆,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西安作为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文化遗产星罗棋布,宛如一座“天然历史博物馆”。对这座城市而言,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不是“选择题”,而是“必修课”。然而,岁月的侵蚀、环境的变化以及人为的因素,让传统的保护方式显得力不从心。数字技术的兴起,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披上了一层坚固的“数字铠甲”。如今的西安,正以数字技术为画笔,以文化遗产为画布,绘制着一幅绚丽多彩的文明传承与创新画卷。
文化遗产数字化,并非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对“文物生命”的重新激活。这种激活,首先体现在为文化遗产构建“数字生命档案”上。比如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采用毫米级三维扫描技术,全面采集兵马俑信息并建立高精度三维数据库;大雁塔通过无人机遥感与地面三维激光扫描相结合,生成了毫米级误差的实景三维模型……数字存档用精准的技术语言,为文物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更创建了文物的“数字孪生体”。更重要的是,数字化唤醒了文化遗产背后的人文记忆,让“文物生命”有了情感与故事的支撑。西安城墙的每一块砖都拥有专属的“数字身份证”,不仅包含尺寸、材质、重量等物理数据,还关联了其出土地点、烧制年代、工匠姓名。原本冰冷的砖石,瞬间有了“身世”与“经历”。这种激活,让文化遗产不再是孤立的“老物件”,而是串联起历史场景、人文情感的“活载体”。
如果说“数字存档”是保护的基础,那么沉浸式体验则是将历史静物转化为动态叙事,让文化遗产从被观赏的展品变成可对话的“伙伴”。《帝国密码——秦始皇陵》全真XR体验空间,借助5K超高清视界和空间追踪技术,让游客亲历两千多年前秦朝王宫磅礴之景;西安博物院推出的“风雅长安——王维文化艺术数字沉浸展”,通过现代多媒体技术,带领观众穿越千年感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世界,触摸一个立体而生动的唐诗长安……这些创新实践,不仅让文化遗产摆脱了“高冷”的标签,更让年轻群体主动走近历史、爱上传统文化,实现了“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的目标。
从技术搭建的数字空间,到人文赋予的情感温度,再到活态传承的现实延伸,在数字文明与文化遗产的对话中,西安始终走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前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文化遗产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我们一定要完整交给后人。”文化遗产属于过去,属于现在,更属于未来。唯有活起来,才能传下去。而数字化是文化遗产的“活化秘诀”,只有善用技术,才能更好地留住文化根脉,向传统要未来。